副刊

封面

無名周記:當ChatGPT成為詩人

【明報專訊】11月14日,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了一篇研究,指出一般人無法區分著名詩人的作品和人工智能(AI)生成的詩歌,而且更偏愛AI生成的詩歌,甚至認為AI詩「比人類更像人類」。AI生成畫作、AI寫散文早已不出奇,但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及意境較抽象,難以具體表達,向來被認為最難模仿,難道連詩人也要被AI搶飯碗?這個研究很搶眼球,自然廣為傳媒報道,引起議論。《華盛頓郵報》甚至在標題宣布:「ChatGPT是詩人」。

AI靠吃下海量數據迅速生成文字,曹植「七步成詩」也要拜下風。ChatGPT面世之初,不少人玩得不亦樂乎,其中一個玩法是叫ChatGPT模仿著名作家寫詩寫文章。據說,ChatGPT的模仿力提升了很多,現時網上也有不少詩歌生成器,大家毋須強探力索也可以輕易「寫」一首詩傳情達意。

研究:非專業讀者難辨AI或人寫

最近引起討論的研究名為AI-generated poetr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human-written poetry and is rated more favorably,作者是匹茲堡大學的Brian Porter及Edouard Machery。他們挑選了10個橫跨不同時代的英語詩人,上至14世紀的喬叟(Geoffrey Chaucer)下至當代詩人Dorothea Lasky,每個詩人各挑選5首詩歌。他們再叫ChatGPT 3.5依據10個詩人的風格生成5首詩。研究沒有提及他們挑選人類詩人作品的準則,至於AI詩歌則純粹把ChatGPT生成的首5個結果作樣本,沒特別揀選或調整。

第一個實驗找來1634名非專業詩歌讀者參與,每名參加者隨機分配一個特定詩人,閱讀10首詩,當中一半是人寫,一半是AI模仿詩人生成。參加者要猜測作者是人類還是AI,並可寫下理由。這個實驗發現這些參加者無法分辨出著名詩人的作品與AI生成的詩歌。研究人員原先估計參加者只會隨機猜測,但猜中的成功率只是46.6%,低於隨機猜測的50%成功率,這意味着他們不是亂猜,而是基於一些錯誤的前設。

第二個實驗找來696人,隨機指派人類或AI詩歌,要求參與者根據諸如美感、意象、啟發性、感動、韻律等14個項目作1至7級評分。評分前,部分參加者會被告知詩的作者是AI或是人類。結果發現AI詩歌在情感、結構、氣氛、創意所得的評分都高於人類詩歌。不過,研究發現如果參加者事先得知詩歌是AI所作,評分便會較低。這顯示他們其實預期自己更喜歡人類的詩歌,但實驗卻顯示他們更喜歡AI生成的詩歌,而且會反過來認為那些合心水的AI詩是由人類創作。

實驗顯示如果一首詩愈被認為能夠傳達主題、情感或意象,就愈可能被認為是人類創作。研究者解釋,因為AI生成的詩歌普遍比人類創作的詩歌更容易理解,實驗所用的AI詩歌主題簡單明確,很少使用複雜的隱喻,但著名詩人的詩歌卻複雜得多。他們發現,參加者解釋他們對詩歌的評價時,使用「費解」(doesn't make sense)來描述人類所寫的詩歌多達144次,形容AI所寫的詩歌「費解」卻只有29次。調查所使用的人類詩歌及AI詩歌都可在網上下載,大家可自行鑑賞(https://osf.io/by4cg/files/osfstorage)。

看到這裏,很多人都會質疑找不懂詩的普通人來評價詩歌是否合理,因為欣賞詩歌的能力需要長時間培養。不過,研究目的並非要抬高AI詩人,研究者也強調,複雜性和晦澀正是詩歌的魅力,要深入鑽研才能領略箇中趣味。研究只是想說明,人們仍相信AI不會生成模仿人類經驗的作品,但事實上卻難以辨識AI生成的文字,顯示提高AI系統使用透明度的必要。

學者不滿「比人類更人類」說法

但外界對這項研究的重點卻放在AI詩人跟人類詩人的高下。一些文學教師在社交網絡嘲諷,研究正好反映人們的文學鑑賞力愈來愈差。紐約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Ernest Davis質疑研究方法,尤其不滿「比人類更人類」這說法。他仔細閱讀該研究所使用的AI詩歌,將之跟人類詩人的作品比較,認為AI詩根本是平庸的。AI無論模仿誰,所生產的詩歌風格彼此之間非常相似,要分辨還是有迹可尋。

大家熱烈捍衛人類詩人,但人類詩人一笑置之,也不介意有AI同行。《華盛頓郵報》訪問了實驗所用到的唯一在世詩人Dorothea Lasky。她稱暫時不擔心被AI搶飯碗,又說如果人們喜歡AI詩歌並沒有什麼不可,「他們對於一首詩有很好的體驗,我不在乎是誰寫的。我覺得所有詩人都有自己的空間,甚至是機器人詩人」。另一名詩人Joelle Taylor對《衛報》笑言:「『機器正在寫詩』是我今年讀到最有詩意的句子之一。」她指出,問題不在於AI是否能寫出更好的詩歌,而是在於人們認為詩歌是什麼。

不時懷疑文字的谷川俊太郎

這裏不妨先把目光轉移到日本。這星期叫我最深刻的新聞是關於詩人。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上周傳出已於11月13日逝世,終年92歲。谷川1952年出版處女作《二十億光年之孤獨》(二十億光年の孤独)後一直享譽日本詩壇,詩作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他又為《小飛俠阿童木》及《哈爾移動城堡》等卡通主題曲填詞,創作過兒童繪本,可謂十分入世。谷川說自己把詩當成工藝品,而他寫詩只是因為不懂做別的事謀生,不少詩都是受委託而寫。晚年谷川受訪的內容發人深省。雖然是詩人,但他不時懷疑文字。他年初接受《朝日新聞》訪問時便說,之所以仍然寫詩,是因為對詩和對文字仍然懷疑。他認為文字有很大局限,不能描述切身感受,也不能讓人了解世界。他曾說:「太依賴文字很可能失去對現實的認知。」

谷川這樣想跟其戰時經驗也有關係。二戰期間那些戰意高揚的宣傳語言,令人沉迷其中失去對現實的認知,令他非常警惕;目睹戰爭所導致的苦難,亦令他意識到語言遠遠不能呈現人的感受。語言文字雖然有局限,但人類還是不得不通過語言文字盡力去貼近世界、跟世界作連結,這是谷川繼續寫詩的理由之一。惟他總是在詩作中提醒,要感受世界,沉默是必要的。

跟上文提到的詩人一樣,谷川對ChatGPT態度也很開放,2023年更曾參加「日本科學未來館」與ChatGPT對話的活動。谷川年初接受《朝日新聞》訪問時也說,不感到ChatGPT的威脅,笑言:「 我不介意受到威脅,ChatGPT,辛苦了。」

詩是什麼?我作為極不專業的讀者,尤其珍惜詩歌開啟另一種看世界方式,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人類詩人深明文字的限制,懂得沉默;AI卻只是在現成的文字中反反覆覆、喋喋不休。明乎此,則大概不用擔心AI詩人會取代人類詩人,如果AI詩人真的有一天能夠以前無古人的方法訴說人類經驗,不見得不值得歡迎。但在這願景出現前,當前我唯一憂慮是生成式AI會否令世界愈來愈吵,並令我們的世界愈來愈偏狹。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詩歌。

文˙林康琪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