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阿布扎比】亂世後的文藝創作

【明報專訊】人們對戲劇的沉醉,或是源於暫離現實的快感。如果脫離現實或是神遊過久,回歸現實時或會身體不適。就好似如果睡太久,頭會很痛一樣的感覺。過去的周末去了一趟沙迦(Sharjah)看William Kentridge的個展。每次由阿布扎比去沙迦都令我有從虛幻進入現實之感。沙迦的角落充斥着日常的凌亂美,就算周圍皆是爛尾樓及不完美,我還是很喜歡。特別是到了黃昏時段,斜陽的光線穿透阿拉伯的傳統平房及荒廢的樓房,人們聽到禱文響起急急跑往寺廟祈禱,人的生活就是真實。

名為「A Shadow of a Shadow」的William Kentridge個展沒有設在Sharjah Art Foundation的White Cube展廳,而是選擇設在鄰近的Bait Al Serkal這傳統阿拉伯的平房。建築格局有點似北京的四合院,四邊由多個房間組成,圍着中間的公共空間。樓底不算高,沿着路走着很有沉浸式的戲劇感。William生於1950年代南非,本來做舞台設計,1980年代才開始涉足當代藝術,在1997年參與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的展出後引來多方關注,躍升成國際知名的當代藝術家。他關心的主題圍繞政治及社會不公的狀態,特別是南非早年的種族隔離政策。這或多或少受到其家庭影響——他父母是幫助弱勢社群的維權律師。他最為人熟知是用炭筆繪製的動畫作品,其黑白構圖表達社會結構中的陰暗面,揭示人們在壓迫或無可奈何的社會狀况下的心理狀態。例如此展中的作品Zeno(2001-2002),用動畫方式呈現Zeno的內心世界。故事講述Zeno聽從精神科醫生建議,每天寫日記作為治療的一部分。他在日記中刻劃自己的內心世界,包括家庭創傷、在一戰亂世中的浮浮沉沉,以及自己一直都戒不了煙等內心掙扎。藝術家在動畫加插19世紀藝術家卡斯巴‧大衛‧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風景畫及手稿,呈現戰爭時的亂况及唏噓。藝術家恍似以動畫展現生於亂世中的一種集體意識,及人們努力在苦澀中求存的意志。The Nose則是一系列諷刺階級霸權的作品,包括有雕塑、紙製模型等。作品講述主角某天醒來發現自己的鼻子丟失了,苦苦追尋後,發現鼻子跑到了某名高級軍官臉上,可是軍官並不願意將鼻子歸還。荒誕的情節引人深思荒謬的階級文化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

走到二樓的展廳傳來一些悅耳的鼓聲,是來自Refuse the Hour聲音裝置作品,屬於The Refusal of Time系列。精細的裝置定時啟動,自動演奏出動人的節拍。此系列理念源於藝術家想將時間物化及呈現的實驗。和一樓的展廳圍繞一個文本而創作的作品不同,此次觀者能以第一身的角度去感受此作,猶如走進藝術家設計好的舞台。展覽的尾聲有一Bait Al Serkal的紙造模型,呈現了整個展覽的結構。我以神的視角細心回顧沿路經過的每個展廳,目光在各個小房間不斷徘徊,深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個地方的文藝創作最為豐富之時,通常都是發生在亂世之後。亂世不正是一齣悲傷及痛苦的戲嗎?而切膚的掙扎能為創作者開拓深廣的情緒領域。如果藝術是反映真實,那就一定是開心有時,悲苦有時。

文:鄧芷茵

(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