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

養生帖:秋冬溫陽 激活好心情

【明報專訊】入秋後,早晚氣溫明顯清涼。在自然中金色秋天是令人歡欣的收穫季節,但對整個夏天都在冷氣中的都市人來說,秋天氣候改變,常會帶來身心影響。

陽虛易畏寒怕冷 精神委靡

感懷悲秋,情緒低落,特別容易在年老體弱的人身上出現,這與秋天人體陽氣內斂有關。若本身是陽虛之人,此時最容易心陽不振,表現出畏寒怕冷,精神委靡,情緒低落,抑鬱寡歡。

溫灸、摩擦皮膚 助陽氣運行

中藥艾葉、紅棗和生薑可以幫助改善。《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內服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逐百病。」艾葉不僅可以被製成艾絨,用於溫灸穴位,如關元、氣海、足三里,還可以與紅棗、生薑一起煲水內服,每次水滾後煮15分鐘即可,亦可加適量蜂蜜減低溫燥之性,或加紅糖加强溫補功能。

經絡暢通有助陽氣運行。秋冬陽虛人士由於氣血流動較慢,容易手足不溫,皮膚乾燥,可以在每天睡前或睡醒時,用手或乾毛巾摩擦面部、四肢和胸脅部皮膚,以向上推擦面部,上下摩擦四肢內外側,以及搓揉胸口膻中穴(見圖),向內下方推肋骨為宜。

中醫之道,在於調和陰陽。秋冬情緒低落,非一日之寒,需綜合調理,方能根治。善用中醫智慧,調身調心,安然度過秋冬,迎接春暖花開之時。

文:董爽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註冊中醫)

(中醫以人為本,強調「治未病」,從起居生活、運動娛樂、食療藥膳,保健養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