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街知巷聞:屹立大圍半山逾六十載 見證新市鎮發展 SHATIN INN 沙田歷史一部分

【明報專訊】以前在大埔公路上駕車會經過兩間茶座,一是位於香港中文大學附近的「雍雅山房」,二是在大埔道七咪半的「沙田茵餐廳」(下稱沙田茵),它們均為港產片取景勝地,前者一度結業後在山頂復活;後者因餐廳決定不再營運,土地承租人不向政府續租,餐廳前途未卜。地政總署表示將於10月初收回沙田茵租用的土地,在沙田茵消失前,不如回顧它的前世今生。

影視作品取景 遊人歇腳觀光

新界多山路,多要駕車而至,二戰後大埔公路旁建了不少酒店和餐廳,例如華爾登酒店、龍華酒店、雍雅山房、沙田大酒店和沙田茵,為遊人提供餐飲或住宿服務。雍雅山房和沙田茵設有露天茶座,香港史學會理事鄧家宙小時候去過,他感覺人們去茶座不純粹因為肚餓覓食,多是慕名而來,「好像覺得去茶座是一種品味、身分」,就如去山頂的餐廳一樣,昔日人們認為茶座是有錢人才去的地方。

鄧家宙的親戚有車,以前會載親友周圍去。他猶記得沙田新市鎮於1980年代剛開發不久,親戚載他入沙田遊車河,一路上除了樹,就只有行車路,「那些車路不是大馬路,似山路,太陽下山的話路上很黑。駕車那麼久,一直只看見樹,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是以中途到茶座歇一歇,欣賞風景。他憶述:「大家是專門去茶座(看風景)的。」他印象中去茶座的人多數衣著光鮮,總耳聞旁人閒談提及茶座哪個位置有明星坐過。不過他去沙田茵的次數不算多,對其記憶模糊。

若想回憶沙田茵舊貌,或可重看在那裏取景的影視作品,例如杜琪峯分別有份執導和監製的電影《阿郎的故事》和《暗花》。不過facebook專頁「香港探古」版主Nicky說,根據網民提供的舊照,沙田茵的模樣從開業至今基本上始終如一,現在只是多了些帳篷。自從傳出9月尾、10月初結業的消息,沙田茵近來多了人流,老闆娘和員工忙着招待客人,無暇應接記者的訪問。記者上周問了兩次老闆娘確實的停業日期,她說:「我也不清楚,9月尾或10月吧。」正疑惑老闆為何不知道餐廳做到幾時,追查餐廳歷史,約略能推測一二。

印尼華僑接手經營

Nicky翻查關於沙田茵的資料,有說沙田茵起初不是由印尼人經營。餐廳名字中「Inn」在英語可解作小旅館,他心生沙田茵曾否由英國人營運的疑問,亦想了解沙田茵是否曾作住宿用途,始查找沙田茵開業的1960年代歷史。他們發現,1956年愛丁堡酒店有限公司(Hotel Edinburgh Limited)開設沙田大酒店(Shatin Heights Hotel)前,酒店一名葡籍董事F. F. Da Cruz向港英政府申請租用沙田茵現址(大埔道7咪半)5年,興建士多和路邊咖啡店,為入住酒店的遊客和駕駛者提供無酒精飲品和停車場,當時已命名為「Shatin Inn」,即代表沙田茵或非一直由印尼人營運。Nicky嘗試透過口述歷史和歷史檔案證實他的猜測。他在facebook一個有多名曾於英殖時期居港的外國人群組發文,希望蒐集更多關於沙田茵的資料,獲一名叫Kiska Sankey的網民留言。該網民稱其家族有份經營愛丁堡酒店有限公司,沙田茵現存的紅色韆鞦原屬於他家,後來其家族於1960年代搬離香港,將餐廳轉交印尼華僑經營。Kiska Sankey的家族仍持有餐廳與政府簽訂的短期租約,近日因經營者選擇離場而終止租約。

公路改道 遊人大減

Nicky本身是建築師,素來特別關注舊建築,很少留意商舖和餐廳,但對於沙田茵,他說:「我們不當沙田茵是店舖,甚至覺得它的建築頗獨特,想了解它。」Nicky對沙田茵的印象源於大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相片,受其復古的麻石牆和「SHATIN INN」招牌的藝術字體所吸引,這才發現大埔公路一帶不止有「雍雅山房」。他記得去年唯一一次到訪沙田茵,印象深刻,餐廳內有4枱客人,來自不同年齡層的本地和外籍人士,「有人是駕車來的」。Nicky說去沙田茵有種到了郊外的感覺,單從視覺看,沙田茵的建築和風景獨特,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發掘其歷史故事後,發現沙田茵在沙田歷史也有重要角色。

Nicky續說,隨着沙田新市鎮發展,沙田茵一帶的建築改頭換面,譬如與它一同落成的沙田大酒店,早在1959年賣給華人經營的永業公司,後於1983年重建為私人屋苑沙田花園,沙田茵卻保留至今。Nicky表示沙田茵一旁的大埔公路昔日是駕車入沙田的必經之路,隨青沙公路和8號幹線通車,大埔公路改道後,入沙田毋須再駛經沙田茵,餐廳便人迹罕至,「有很多人以為它(沙田茵)已經拆了,或者一早不存在」。

前地政處測量師倡保留建築

為何沙田茵此前能在城市發展中「獨善其身」?1955年F. F. Da Cruz向港英政府申請租用沙田茵土地時,因沙田區發展未明,他不想以公開拍賣形式取得租約,政府當時批准他的請求,直接向他租出土地。政府為避免申請人興建非臨時性質的建築物,改以發出租用官地牌照,後於1974年改批按季續租的短期租約。修讀城市研究的專頁「Area 17」版主Antonio翻查有關文件後,發現沙田茵所屬土地用途當時一直未定,他說根據1980年沙田理民府討論重新規劃沙田第37區和第50區土地用途的備忘錄,沙田茵從第37區被獨立劃分為第37D區,不再是原規劃中的住宅(乙類)用地。在1980年代任沙田地政處測量師的李森(Roger Nissim)於此備忘錄提到,沙田新市鎮發展之時,餘下的沙田舊建設變得珍貴,並認為沙田茵有保留價值,又建議若不作商業土地,可劃為其他指定用途(OU)。Antonio在1982年的沙田分區計劃大綱圖發現沙田茵區域被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其餘第37區土地則為住宅和綠化地帶用地,這用地的區別劃分也讓沙田茵更顯獨特。

Antonio問李森為何認為沙田茵值得保留,李森說1980年代,在九龍塘廣播道附近從事媒體和娛樂行業的人,還有在沙田工作的人都喜歡去沙田茵吃午餐;而沙田茵佔地面積小,且靠近公路,不適宜作居住之用,以規劃分區限制土地用途,對保留沙田茵似乎是最好選擇,此40多年時間便是證明。

對於沙田茵因經營困難擬結業,李森說,不少港人包括他在內,都北上深圳消費和旅遊,在深圳吃一餐飯的價格只是香港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除非業主降低租金,否則類似的結業情况會持續出現。記者以電郵追問李森,他表示沙田茵餐廳被劃入G/IC土地利用分區,是針對該場地未來永久使用的長期規劃決策;而沙田茵餐廳以短期租約佔用土地,這類可續租的租約通常為期3年,被視為臨時用途;因此理論上,若該土地確定有永久用途,政府可終止沙田茵的租約,但此情况從未發生,餐廳得以保留至今。但基於深圳的消費競爭力,李森無法想像沙田茵結業後,還會有任何新營運商想接管餐廳,「所以遺憾的是,(餐廳結業)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政府:考慮重新招標

地政總署回覆記者查詢指,沙田茵餐廳涉及以短期租約方式租用政府土地作餐廳用途,有關承租人今年7月要求終止租約,沙田地政處正安排於今年10月初收回該用地,並會諮詢其他部門,以考慮合適用途,包括重新招標現有短期租約。

沙田茵臨近大圍新村一帶村屋、私人屋苑海福花園,還有學校,在現時的城市規劃上它與鄰居的確是「out of place(不協調)」,但別忘記沙田茵落成時確實符合時代發展,因應遊客需要提供服務,Antonio反思:「難道它與附近土地用途不相容,就要處理它?」Antonio住大圍,對他而言,沙田茵位置偏僻,不會專程到訪,他也是獲Nicky邀請合作研究沙田茵的歷史故事,才開始深入了解。Antonio說不少事物逐漸消失,存在時人們未必在意,失去時才追憶。沙田茵經歷戰後到沙田新市鎮發展的年代,Antonio雖沒親睹那遊人絡繹的光輝歲月,但他認為沙田茵已是整體歷史的一部分,「保存歷史不一定要經歷過才(覺得)值得保存」,反而是保留了才能從中認識歷史。沙田茵用地前路未定,Nicky認為就算現在營運者離場,政府也可保留原有建築,讓新營運者經營,並串連其他沙田景點作文化古蹟深度遊,例如制訂舊電影場景路線。

文˙ 姚超雯

{ 圖 } 姚超雯、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