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封面

無名周記:回家的願望

【明報專訊】加沙戰爭差不多近一年之際,以色列跟黎巴嫩真主黨的戰火近周如火如荼,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上周五(27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對着一半空的大廳,誓言戰鬥到底,加沙戰爭固然必須取得「全面勝利」,針對真主黨的行動也會繼續,直至北部因真主黨火箭疏散的以色列人能夠重返家園;以軍翌日宣布已炸死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這些發展終究只是中東歷史不斷循環的一個小片段,暫且不論,不妨先把目光放到近日以色列南部一間中學發生的一件小事。

同情加沙兒童 以學生遭辱罵

據《國土報》、《以色列時報》報道,事發於以色列南部城鎮貝爾謝巴(Be'er Sheva) 一間中學,有班別在課堂討論去年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事件,一名12歲以色列阿拉伯裔女學生表達對加沙兒童的同情,下課後遭同學包圍咒罵。事後,女童遭校方停學,聲稱要緩和她跟同學的緊張關係。女童父親認為學校處理手法有問題,擔心子女安全,事後亦不讓另一個女兒繼續上學,其他阿拉伯家長亦跟隨。

以色列猶太裔同學稱該女童曾高呼「還巴勒斯坦自由」,又說以色列士兵是殺人者,不過女童否認。女童對《國土報》說,她只是在課堂討論時提及加沙的小孩正面臨飢餓和死亡,下課後便遭同學包圍。她憶述,有同學向她說「我們的士兵不是殺人兇手」,但她沒有這樣說過;同學又問她是否支持巴勒斯坦,她否認:「我只是認為加沙的小孩應回到自己的家。」

兒童無從選擇身處環境

據女童的父親說,班上的同學包圍她,大叫「你的村莊應該被燒毁」,漸漸整個年級的學生都加入,但教師袖手旁觀,直到另一名教師注意到並把她帶到校長處。學生還把包圍女童的過程拍片放上社交網站,引起更多網民威脅女童。教育部調查稱,女童煽動反以軍,又辱罵一名在10月7日事件和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同學,不過也指出學生是事後才向校方提出指控。女童否認指控。她的父親建議親自到學校跟學生交談,但為校長反對。一些右翼把女童描述成「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揚言要驅逐她及其他以色列阿拉伯人。

這件事固然反映去年10月7日後,以色列境內阿拉伯人及和平運動人士的艱難處境;以色列社會愈來愈右傾,不容任何同情敵人或批評以軍的言論。但女童在課堂上所說的不顯得有半點挑釁,戰爭中不是有很多小孩受苦嗎?雖然以色列某些激進輿論會說,加沙沒有人是無辜的,因為他們默許哈馬斯統治,先不辯論箇中邏輯有沒有問題,但至少我想大家都同意,兒童根本無從選擇自己所處身的環境。根據女童自述,她只是認為加沙的孩子應回到自己的家,這其實是再也卑微不過的願望。女童同學聲稱她曾說「以色列士兵是殺人者」、「還巴勒斯坦自由」,就算她有這樣說,也不見得有何激進:戰爭無論目標如何高尚,都是以殺人為手段;不還巴勒斯坦自由,難道要永遠囚禁巴勒斯坦?

可能有人會覺得人道關懷沒有意義,因為哈馬斯、真主黨要消滅以色列為目標,以色列要保護自己就要強硬對付。這也是內塔尼亞胡的一貫宣傳,他上周五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辭也是老調重彈。他堅稱以色列必須保護自己免受「那些野蠻的兇手」傷害。不過,自加沙戰爭展開以來,已造成4.1萬巴人死亡,加沙衛生部8月初曾公布28,185名已核實身分的死者名字及資料,倫敦大學教授Michael Spagat據之作分析,當中有10,418人是婦女,6095人是12歲以下兒童,566人1歲以下。至於黎巴嫩新一輪衝突以來,已有700人死亡,當中亦不乏兒童,包括在9月17日號稱「精準襲擊」的傳呼機連環爆炸襲擊中喪生的兩名兒童。當中一名死者Fatima只是看見傳呼機響,拿去給父親時爆炸喪命。

以襲擊前籲疏散 惟安全區漸縮

內塔尼亞胡強調,以色列並不希望看到任何無辜者死亡,他說:「沒有哪支軍隊像以軍這樣努力減少平民傷亡:我們投放傳單,我們發送短訊,我們打數百萬次電話,以確保巴勒斯坦平民遠離危險。」的確,以軍一向強調襲擊前會呼籲平民離開。截至8月初,有84%加沙人已被疏散,根據美聯社統計,自7月22日至8月初,以軍共發出13次疏散令,不少巴人疏散完又疏散,「人道安全區」範圍愈來愈小,但人卻愈來愈多,雖然活下來,但卻面臨飢餓及絕望。以軍轟炸黎巴嫩前也會警告平民撤走。上周五,以軍轟炸黎巴嫩貝魯特近郊真主黨總部前,以軍發言人Daniel Hagari亦對傳媒預告數小時內將會展開行動,警告平民立即撤離。

以軍今次對真主黨的軍事行動,是因為真主黨自去年起以撐巴人為名,持續向以色列北部邊境地區發射火箭,當地約6萬居民疏散,有家歸不得。確保邊境安全,讓以色列居民重返家園是以軍的目標。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說也強調這點:「以色列有充分權利消除這一威脅,並讓我們的公民安全返回家園。這正是我們正在做的,我們將繼續削弱真主黨,直到我們的所有目標都達成。」

學校成為臨時避風港

據以色列傳媒報道,隨着戰火近周升級,一些去年已疏散並安頓下來的以色列人又要面對危險。據《國土報》上周五的報道,以色列北部邊境城鎮Kiryat Shmona疏散後,北部城市Tiberias郊區建立了一間學校,作為Kiryat Shmona及其周邊地區兒童的臨時避風港。不過,自從上周日以黎邊境局勢升級,以色列北部地區已全面停課,學校也迅速轉為網課。校長Noga Ben-Yaakov說,在危機時期,教育工作者必須為學生保持對未來的希望和創造意義,讓學生繼續上課,正是讓他們暫時遠離混亂和恐懼的機會。

讀這些報道,很難不喚起對以色列兒童的同情心,也佩服以色列教育工作者為學生提供安穩生活的意志。無論你是以色列人、黎巴嫩人,還是巴勒斯坦人,要一夜間迅速收拾細軟、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居住,遠離原來的社區、告別熟悉的人和事、重新建立新生活,但不久又受到威脅又要疏散,過着擔驚受怕的生活,都是很難受的事。當內塔尼亞胡說要讓以色列居民回家,那麼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又何時回家?

讓所有人回家,這正是以色列那名12歲女童的希望。只是在敵我分明的世界,容不下基本的人性,同情心只能限於自己人,同情「敵人」就是叛徒所為。但在瘋狂的時代中,保持那一點點的人性,才令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文˙林康琪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