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未來城市:重投職場 補勞動空缺 銀髮生力軍 搵啱崗位再發光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早前通過延遲退休方案,有內地打工仔嘆要捱多一段時間才能退休。讀書二十載,工作四十載,然後就退休?人勞碌了一段日子後,難免會想慢下來度日,但過一陣子又會想重新忙活。Karen已屆懸車之年,她早在50多歲時退休,近年決定出山做伸展班導師,重投職場;這份工作基於興趣發展,而非為掙錢養家。在本港勞動人口老化、安老服務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讓長者活得有尊嚴又輕鬆,從社會找到自己的定位?

人口老化 年輕勞動力減

日本電影《退而不休》男主角為銀行工作奉獻人生,退休後未能適應無所事事的生活,開始懷疑其人生價值,重新出發尋找興趣。上周一(16日)是日本敬老日,總務省公布截至15日的人口推測資料,估計日本今年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達3625萬,長者勞動人口則達914萬,佔長者人口約四成。隨人口老化,日本勞動結構亦有變老趨勢,長者重返職場,有些做全職,有些則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如「メルカリハロ(Mercari Hallo)」打散工,毋須面試和遞交履歷表,即可尋得工時短的即日工作。

香港是全球男女平均壽命最長的地方。有些長者行動不便,需要照顧,但部分仍有工作能力。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銀髮經濟,透過樂齡產品和服務,例如醫療保健和起居服務等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根據2019年勞工及福利局公布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2027年55歲或以上的本地人力供應,預計由2017年的775,200人增約12.2%至869,800人;同時因應生育率下降,年齡介乎15至54歲的人力供應料減約5.6%,推算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將從2017年的59.1%下跌至2027年的54.9%。在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人口老化意味年輕勞動力減少,退休人士或可填補當中空缺。

「長者就業計劃」 僱主、求職者一拍即合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下稱耆康會)自2008年推行「流金頌社區計劃-友待長者就業計劃」,2014年再獲香港賽馬會資助,推出「傲齡動力-友待長者就業計劃」,起初舉辦實體招聘會配對僱主和求職者,後來設計了「e72」資訊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e72一拍『職』合」,讓長者足不出戶也可應聘。耆康會主席麥建華說,港英政府於1977年發表《安老服務綠皮書》,指明居家安老是安老服務的重點,他說人口雖老化,但「留意到以前比較少長者留在香港退休」,而耆康會正是為了回應本地的老齡化社會而創辦。

現時香港的中高齡人士(耆康會定義為50歲或以上)大多是二戰後出生,在逐步改善的醫療和教育環境下成長,麥說:「他們健康長壽、教育水平高,阻止他們繼續貢獻社會的話,似乎有點浪費(人才),於是我們推出了『友待長者就業計劃』。」香港並無法定退休年齡,而在2000年6月1日或之後15年間受聘的文職公務員和紀律部隊人員分別須在60歲和55歲或57歲退休,延期最多5年,至2015年才正式提高,如文職系公務員可選擇在65歲退休。麥建華憶述2008年,大部分企業將55歲和60歲定為退休年齡,所以當時很多人未夠60歲就不再工作。他說社會普遍或質疑長者的工作能力,「可能有一個錯覺,以為長者當然是手腳慢,辦事不力」。同時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衰退,消費和投資意欲低,香港經濟大受打擊,麥表示「友待長者就業計劃」展開初期甚艱難,「當時招聘長者的工種較狹窄,大多是清潔工、保安之類的工作」。

2012年65歲或以上人口突破百萬,麥建華觀察到耆康會於2008年和2014年兩個階段的「友待長者就業計劃」成效有明顯分別。除了中高齡人數增加外,麥發現無關經濟需要,長者愈來愈願意再就業,「退休去玩、去旅行有一段時間很開心,但過不久就有很多長者告訴我,他們覺得很悶」,希望彈性工作,重新貢獻社會,「不再是固有全職招聘的模式,而是其他工作方式,例如兼職和彈性上班等」。

長者招聘 文職工種不多

退休人士想再就業的首要考慮未必是薪酬,反而希望在職場受到尊重,工作有發揮空間,可兼顧照顧孫兒。歐女士今年61歲,前年退休,曾於銀行做了20多年文職。她說銀行工作雖返朝九晚五,但她一般要加班,趕時間完成一份又一份報告,「很吃力,工作太忙,完全沒(屬於)自己的時間」。退休上演人生下半場,歐女士開始發掘自己的興趣,她學樂器、做義工,教自閉症小朋友玩音樂。她起初很享受這難得的空閒,「不用再同人迫車上班」,尤其是剛過的颱風天讓她感受更深——每當工作日的熱帶氣旋警告一取消,打工仔總要急急腳搭車上班。

不過這「退休蜜月期」只維持約半年,歐女士姐漸掛念以前忙碌的生活,「我仍有能力繼續工作,(繼續工作)亦是我所期盼的,只是我不會再做壓力大的工作」。

歐女士看到招聘中高齡人士的廣告主要以清潔、保安和飲食業為主,「的確沒很多選擇」,她只好改變策略,嘗試找一些跟長者工作有關,或者中小型規模的公司,因為這些僱主比較想聘請短期內不會離職、「安定一些的人」。歐女士說,她不太能在網上找到合適的工作資訊,「我查看勞工處的就業資訊,文職工種不多」,後來經朋友介紹才接觸到專為中高齡人士配對工作的「e72 」。

歐女士經「e72 」投了10份履歷表後,終尋得一份中型企業的文員工作,「如果這份也沒成功,我就決定全職退休啦」。這份文職工時相對穩定,歐女士說她能擁有私人時間,相比在銀行工作,多了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家庭關係更和諧,而且準時放工讓她可進修學習。歐女士至今仍習慣做全職工作,不過麥建華說,現有不少長者會選擇同時做多份兼職,「有人同時打7份工,例如做吓神秘顧客」。

僱主改招聘方向

由一份全職做一世,到體驗各行各業的斜桿族(slasher)和彈性上班的自由身工作者(freelancer),工作模式的轉變令僱主一改招聘方向。祥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總裁汪敦敬營運公司42年,他說創業初期主要聘用年輕人,「那時的文化是要一起拼搏」,至SARS爆發,市道低迷,不少人失業,「我們請多了人,那些主要是35歲以上的失業人士」。現在社會改變了,汪敦敬步入花甲,他自稱是年長人士,必須接受新社會,他說現今「市場開始抗拒OT(加班工作)」,不少全球企業又開始實施在家工作的政策,僱主要尊重年輕人需要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在家工作」,又或者將工作時間分配得更仔細,譬如他的公司將工作分為4小時和6小時的兼職、半全職和全職。汪的公司現有約44%員工為50歲或以上中高齡人士,他說彈性工時讓需要照顧家庭和身體狀况較差的員工受惠。

透過服務長者的機構搵工似乎很理想,但這或意味不認識這些機構的退休人士,如想再就業,單靠自身難覓渠道。像70歲的Karen,她成為半職伸展教練的契機,緣於她在服務50歲或以上在職及社區人士的社企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金齡薈」上伸展班,經導師和中心職員鼓勵才考教練牌照,由對肌肉和關節一竅不通,到能即時識別紓緩不同部位痛症的伸展動作,再幫中心教班,現每周教3日課。Karen一想到開班授徒,不由得笑了,「沒有壓力,以前為掙錢就有壓力,現在純粹去玩一樣,一班人做運動很開心」。

盼可配對專長 組最佳團隊

整理收納師梁美甜和Karen一樣,均通過相熟機構獲得工作機會。梁美甜說退休人士作為獨立個體,想要獲聘,就要建立個人形象推銷自己,惟現今無論宣傳品牌和服務,甚至自身,都依賴社交媒體,「我很抗拒玩instagram、facebook這些」。64歲的梁美甜讀書到中二就投身工作,做過工廠、銷售培訓和皮革加工,每份工做了沒廿載也有10年。她8年前退休,覺得吃喝玩樂的生活沒意思,開始讀書進修,後來看到「自在人生自助計劃」的資訊,報讀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的生命教育和「簡單生活斷捨離」等課程,考獲專業認證成為整理收納師。讀完書,具專業資格又如何?若要將其化為職業得靠自己。梁美甜以前做到管理層職級,她善於訂定策略,卻不懂使用電腦軟件,例如Microsoft Word和PowerPoint,即使她口才了得,在這科網時代也束手無策,幸得朋友幫助和專做親職教育培訓的導師轉介,她獲得到學校演講的機會,成為收納講師。

好學的梁美甜認為退休年齡無界線,「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視乎你的身心是否能支撐到你工作」。她正打算於來年報讀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生命教練課程,探索更多興趣和職業可能。梁續說,她雖然不熟悉電腦運作,但曾做培訓主管,能勝任一些講解工作,其實退休人士仍有能力,只是需要一份適合他們的工作,「我們有不足之處,但有沒有機構可結合我們所長,讓我們的能力發揮?」,例如配對不會用電腦但善於溝通的她跟與之相反的人組成工作團隊,她不太留意到有機構在做這類工作。勞工處近年宣傳「不論年齡,唯才是用」,單是消除就業年齡歧視又是否足夠?高齡人士渴望從工作中找到人生價值,這似乎不是提供樂齡產品和服務就能解決,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是否能比上一份想深一層?

【長者就業篇】

文˙ 姚超雯

{ 圖 } 姚超雯、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