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封面

教育事,教育處理 上一節事實查核課

【明報專訊】惡搞Google地圖上學校名字的亂象,近日從台灣傳來香港。這個港人常用的工具,早已成為生活必需:行街、睇戲、食飯,都先搜地點看看,確保路線正確,出行準時。港人見到母校名稱數日間被「改」,不可謂不驚訝——以後是不是要用「新名」才能定位?你的學校是「武館」、「病院」還是「收容所」?

有中學生向記者提及惡搞事件,邊說邊笑。記者覺得有點無聊,但想起有網民就事件分享,終於體會平日長輩把「都唔知𠵱家啲後生諗乜」掛在口邊的心情。其實Google地圖無必然責任確保校名正確,用家應帶着謹慎心態使用。惡搞折射出當代人理解生活,已離不開不一定可靠的網絡世界。

打個比方。你手上這份經《明報》柴灣廠房印刷的報紙是實體,文字則經記者在雲端文字編輯器輸入,儲存於Google遍佈全球的其中一個資料中心;見報日早上,再發布於明報新聞網;由同事阿斌在InDesign上製作的圖卡,經由星期日小隊透過社交媒體Instagram發帖。實體和虛擬的界線,已然模糊。可被惡搞的,遠遠不止名稱。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長蔡芷筠(Ger)就惡搞事件引來的激烈討論感嘆,在當今世代,不能再用舊日的方法理解真實和規則。數十間被改的學校中,網民對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下稱書院)的改名法可謂不具「創意」,僅刪去有些學生和舊生不喜歡提及的「兆基」(商業大亨李兆基),或連同「香港」一併剔除;比起以日本漫畫中的山峰改名而成的「裘錦秋名山中學」、有諷刺意味的「潮州武館中學」,以及結合足球漫畫《Blue Lock》的「天水圍藍色監獄」,較為失色。

書院署任校長甄拔濤早前受本報訪問,形容事件是「貪玩風潮」,若屬無惡意的「搞吓笑」便無傷大雅。Ger亦沒有被惡作劇激怒,「第一反應是好好笑,有些真係好有趣,老師或學生之間都當笑話」。她說,希望校名沒有被改得更誇張,是因為學校的「haters(憎恨者)」不多所致,反指想過把Google地圖上的校名,改成寓意鼓勵學生自主「認真地學習、發揮創意」的「××書院」——「××」具體是什麼,暫要讀者聯想。

雖說改的不是真校名,但依賴Google地圖運作定位的應用程式,如Uber、CALL4VAN上,已被「新名」攻佔,搜正確校名,結果會顯示惡搞名稱。教育局回覆傳媒查詢,表示關注事件,已接獲學校報告情况,會繼續監察。Google香港則稱,已採取措施防濫用,正移除違反平台政策的編輯內容,呼籲人們反映地圖上的錯誤資料或內容。

原來今次被惡搞的不止地圖,還有《維基百科》。「如果大家想搞笑或有不滿,其實可以去其他地方發泄。」香港維基社群用戶組理事William Chan近日與團隊連番糾正維基上的校名,他說團隊會不時審視條目修訂,確保可靠中肯,促進知識交流,但若有人刻意搗亂,團隊人力多多都不夠,「有時都係睇連登、Threads講先知」。William仍記得7年前「三角形之歌」R.H.S.流行,風潮席捲學校條目,部分校訓被「改」成「Side-Angle-Side, Side-Side-Side……」,讓他「睇唔過眼」,加入維護維基這個「共筆型網站」。他呼籲Google建立完善內容修訂機制,如要求修訂者提供資料來源、增權限要求和應急處理方案,就算日後再發生同類事情,人們不致驚慌失措。

Google地圖上「改名」十分簡單。地圖網頁或應用程式中的地點頁面,有「提出修改建議」的選項;本報資深記者阿銘日前實測,按畫面上的指示操作,毋須附證明,約一小時後「新名」已生效。

本次惡搞風波中,有的校名被「改」得不堪入目,甚至涉及粗穢言語——如「佛教山區窮×善德中學」,有涉及歧視——「火炭重度智障收留所」,但仍不及Google地圖9年前在美國面對的惡作劇淘氣。

美國白宮曾被惡搞

Google地圖「提出修改建議」的功能前身為「Google地圖製作工具(Map Maker)」,用戶可直接添加建築物,增設道路、鐵路和河流等。2015年時,有人在美國白宮大樓加上「Edwards Snow Den(斯諾登活動室)」;在巴基斯坦國境地圖畫上Android機器人公仔對Apple標誌小便的圖案。最終,Google在2017年取消這個功能。有Google地圖團隊成員曾稱:「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及時審核這些編輯內容,就需要暫停一下。」

根據Google地圖使用政策,Google可停用提供錯誤和誤導內容的使用者帳號或部分功能。法律研究者黃啟暘(Ed)說,惡搞Google地圖校名的行為,較難獲刑事罪行定罪。若涉事學校民事訴訟「改名者」,或可就聲譽受損作「誹謗」訴訟。不過Ed說:「當改名嘅搞笑、玩鬧性質咁明顯嘅時候,法律上是否足以被視作影響有關學校或機構的聲譽,都係存疑。」

台高校反擊 縣教育處報警

台灣成功大學被改成「失敗大學」,多間台灣中學比香港學校更早「中招」。台北市志仁高中在被惡搞後,直接用Google地圖反擊,「改」校名為「志仁高中(未經同意修改名稱已經報警處理)」,警告惡搞者;花蓮縣教師會表示有學校把名字更正後,又被改回,教師生氣卻沒辦法,希望政府「硬起來」提告,並要求Google台灣提高「改名」門檻;宜蘭縣教育處已報警,盼依法偵辦,遏止歪風。而在香港,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向媒體表示,Google平台有責任更正惡搞;如果情節嚴重,學校應報警處理。

如果發現惡搞人士為學生,學校該怎麼辦?報警、懲罰可行嗎?Ger說不傾向這樣做,「我們會跟同學傾傾問題在哪裏,然後處理或改善」。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犯錯如言論不洽當或歧視行為,會有後果,但多數為服務性質,Ger相信若Google地圖惡搞者為學生,團隊也會用同樣的處理方式。

Ger懷疑無從找到所謂「真兇」。「我見外面有些學生怕(會在)早會被學校罵,但其實即使罵,都只是學校單方面發泄,可能現場根本無人是改名者。」書院在維基百科上的頁面曾被人亂改,Ger憶述當時「自己改番就算」,「我們學校因為比較自由而產生好多問題,會做到死。其實(雖然)限制和罰是乾手淨腳,但我們唔覺得會讓學生學到點去尊重一件事和人」。

部分功能僅限成年人

記者用親友以未滿18歲出生日期註冊的Google帳號實測,發現無「提出修改建議」選項,原來Google對未成年人的帳號功能有部分限制;按此推論,惡搞者有可能是成人,學校無從「懲罰」。

2012年,台灣大學請警察入校園,維持社運秩序,示威者把學校大門字樣改為日殖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舊稱,諷刺學府風骨不再。相對而言,在網上被惡搞的校名,要改回內容不算困難。

甄拔濤盼「教育的事就教育處理」。近年Google推出儲分機制,如事實查核和回報有誤有 1 分,每則編輯內容 5 分,新增地點則15分。見學校名字被「篡改」氣憤的老師、學生和校友,若合作撥亂和反正,在地圖上儲分,把徽章從1級「新手」升至5級「大師」,比起「緝兇」和抱怨惡搞無稽,會不會是一個凝聚師生的好活動?

文˙梁景鴻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