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封面

中秋節的古老與時興

【明報專訊】近聞做唐餅四十載的老字號順香園餅家和灣仔「玩具街」(太原街)開業約30年的「日昇玩具」分別於中秋節前後結業,傳統不必然是守舊的代名詞,而時代的挑戰有時並不仁慈。時近中秋,抬頭望見頂上月亮愈來愈圓,上司L說她路過懷舊餅家,見店內仍有賣豬籠餅,在場不少都沒聽說過,「什麼豬籠餅?」到餅店見識,一個個竹編花籃載着金黃小豬,掛在架子上搖搖晃晃的樣子,很是有趣,深究下才發現豬籠餅原來是無餡月餅。

話說屹立於長洲逾50年的老餅店郭錦記最近在銅鑼灣崇光百貨設月餅銷售點,才發現郭錦記不止做平安包,還有做傳統唐餅,湊近一看,也有賣豬籠餅。郭宇鈿自2018年接手經營郭錦記,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來就改革,想將郭錦記這老牌子宣揚到長洲外,開始推出燒賣和牛肉球等急凍食品,在超市分銷,「我接手前,郭錦記有點像屋邨小舖,每年太平清醮都有傳媒來報道,但平日做的都是街坊生意,他們主要買唐餅」。

長洲老店堅持人手做餅

郭宇鈿接手幾年,剛好遇上2020年新冠疫情,其間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人們在家煮食,多去超市買菜儲糧,郭錦記出產的急凍食品便符合市場需求。郭宇鈿說:「疫情時人們去超市購物,我們食正個勢,好好生意。」直到現在,北上消費成風,港人留港購物意欲減少,郭宇鈿嘆市况甚疲弱,這幾年做生意如坐過山車一樣高低起伏。不過郭宇鈿稱他堅持所有唐餅都要人手製作,無添加、不用機器量產、不使用防腐劑,他說父輩經營餅店約五十載,街坊從小吃郭錦記唐餅,「他們吃過不少,好嘴刁,能嘗出味道有分別」。

月餅、豬籠餅、鮑魚酥、平安包等,郭宇鈿說都是師傅逐個手搓,「雖然辛苦,但這是一個情懷和傳統,如果變成集團式經營,全部用機器或找代工廠,就不是那回事了」,他不想摒棄父親傳承下來的手藝。手工食物因產量有限,賺不了多少錢,郭宇鈿便發展急凍食品,增加收入,開源但不節流。他說自小進出郭錦記,幫手也好,搗亂也罷,早已種下情意結。像郭錦記這種家族生意,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可說是全年無休,「別人最開心的時候(即節日),就是你最忙的時候」,像是中秋節人人闔家歡吃月餅,做月餅的師傅卻忙得不可開交,「因為這段時間才有生意」。

說到中秋節,郭宇鈿形容這是他童年的一個「缺失」,眼見別人家的孩子開開心心,與家人出去玩燈籠,「我無㗎,可能搵朋友玩,或自己一個喺屋企傻吓傻吓咁」。話雖如此,他對中秋節還是有美好回憶,他猶記得兒時過中秋,父母在餅店忙活,沒空理會他,「店裏有什麼,我就玩什麼」,見盛着豬籠餅的花籠好靚,便拿來揈吓揈吓咁玩。現在輪到郭宇鈿話事,他說頂多賺少一點,讓伙計在中秋節正日提早休息,再放10天假,「給伙計多點私人時間,陪陪家人也好」。

豬籠餅點嚟?郭宇鈿解釋,傳統說法上豬籠餅是月餅皮,是昔日師傅用來試爐溫的產物。在花籠加上蠟燭的話,倒也有幾分似燈籠。不過記者聽暴龍媽媽講,近年似乎不太流行玩燈籠。

中秋玩燈籠 台灣媽媽「新奇事」

看暴龍媽媽的facebook專頁,她用水果網扮作菠蘿造型,將學校通告廢紙剪成「麵條」、還原杯麵的樣子做燈籠,甚有創意。她笑言這些作品難度較低,讀小學的兒子也能參與製作,「太複雜的話,他(兒子)會沒耐性」。至於燈籠的材料也很常見,譬如紙燈籠是用麥當勞的外賣紙袋折疊而成。她說相比出街買的燈籠,兒子更愛玩自己有份做的。

暴龍媽媽來自台灣,她說玩燈籠在台灣是元宵節才有的習俗,在香港卻是中秋玩意。她發現香港的幼稚園和小學總辦製作中秋節燈籠比賽,多數以環保為主題,她記得初次參賽的作品欠美感,「看到其他家長的作品,頓時覺得自己做的是垃圾,很自卑」,從此放棄做燈籠。後來因為疫情,她跟兒子留家的時間多了,重拾製作燈籠的樂趣。暴龍媽媽居港13年,記得以前中秋節總看見街坊帶孩子到樓下玩燈籠,疫情以後就少了,兒子想找個玩伴也很困難,「現在(中秋節)大家好像出去吃餐飯就完事了」。

記者猜想現在還能叫人想起中秋節的東西,大概是月餅吧,畢竟到處都是月餅廣告,月餅口味也愈見新奇。今年開業的唐餅烘焙品牌「老餅新年青」,除了保留傳統的蛋黃蓮蓉月餅,也改造紅豆月餅,在內餡加入麻糬,負責人李顯彤說消費者年齡介乎20至60歲不等,年輕人較喜歡新派口味,而長者亦不抗拒。她原本預期臨近中秋節,月餅會佔全部產品銷量的九成,豈料品牌主打的鮑魚酥幾乎與月餅平分秋色,「比例大概是6(月餅)比4(鮑魚酥),我們想在中秋推廣月餅,但有很多客人買鮑魚酥」,這令李對月餅仍是中秋節熱門產品的想法存疑。她續說,身邊好友送禮也不再是月餅,「或許大家吃厭傳統月餅了」。

文˙姚超雯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