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倫敦】《李小龍》50周年 倫敦港漫原稿展

【明報專訊】6月訪問The Alter Space的主理人Bede的時候,被劇透了他們接下來這一次的展覽主題。我當時就在想,這個展覽,我一定要介紹一下。雖然在這一篇刊出的時候,展覽期大概只剩下一天了(展覽9月7日完結)……畢竟每月一篇,時間是比較難掌握的。 但是,它就是有這個魔力,讓我不想寫其他剛開幕的展覽。而它,就是經典港漫,上官小寶老師的《李小龍》50周年畫展。

說起香港漫畫,不知道你會想起什麼?是由小說改編、最近拍成電影的《九龍城寨》?《火鳳燎原》?《百分百感覺》?還是經典的《龍虎門》、《老夫子》等等?感覺上不同年齡層的人,對於香港漫畫的印象都有一點微妙的差異。

老實說,《李小龍》這套1970年代開始連載的漫畫是不屬於我的世代的(上次當我說我看過的時候Bede是有點意外的),不過中學時期的我是那種什麼漫畫都看的人,而剛好中學的美術社有收藏經典港漫,所以《李小龍》、舊版的《龍虎門》、《十三點》等等我都看過。

當然,看得多、看得雜,並不代表你就是專家。而確實我當時最大的興趣不在那裏。不過,早期香港漫畫受日本,以及美國漫畫的畫風所啟蒙,後來慢慢演變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以及風格的過程,令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畢竟,能夠以那種細緻的畫法,然後全彩印刷的漫畫(還要是每周更新),怎樣說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好了,我個人的漫畫履歷說完了(再不完估計沒有人會看下去了)。這個展覽到底有什麼特別?首先是原稿,1970至2000年代的原稿。香港漫畫的原稿展,是近年才流行起來,畢竟香港漫畫不像日本或美國,不是每一名創作者或公司都有一套系統去保留及歸檔原稿。因此這些第一代港漫的原稿就更顯珍貴。當時如何嵌字、上色的代號等等,這些細節都能讓你仔細鑑賞。其中的部分原稿更是從未展出過,令這個展覽更值得一看。而這些跨越30年的原稿,再加上最初版的《李小龍》(雖然是復刻本),你可以從中看出這本漫畫由最初時受日本漫畫,例如《小飛俠阿童木》、《火之鳥》等作品的影響,到逐漸探索自己的風格,例如加入寫實的肌肉線條描寫,從中能看出創作者所下的苦功(如果你夠細心的話,還會找到初版的「鐳射創刊特別版」,雖然我知道審美是見仁見智的,但是……被印刷成難以閱讀的漫畫就真的有點搞笑了)。而除了原稿以外,在這個展覽你亦可以看到香港漫畫的另一個特點︰寫實的上色風格。一系列的封面彩繪能讓觀眾感受到創作者的細緻以及精湛的技藝。

我喜歡去獨立畫廊的原因,正正就是這種不太主流的展覽 (我很有興趣知道英國人對於香港漫畫的感想)。不需要高深的哲學,這種文化歷史亦蠻好看的。雖然我喜歡寫曖昧的當代藝術,但是能夠成為文化符號的事物,並不總是那種曲高和寡的藝術。有時我會想,相比起 Art Basel、M+,以及各種藝術盛事,或者香港漫畫這種總被認為是夕陽工業的藝術,才更有香港的味道,更能與其他文化得到共鳴。

作者簡介:當代藝術家,現居倫敦,畢業於 Central Saint Martins。個人網頁:michael-cheung.com

文:Michael Cheung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