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人生下半場

健康

武術養生秘笈 外練筋骨皮 內練一口氣

​【明報專訊】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我經常唱歌,也時常練拳。上次說了唱歌行氣解鬱,今趟分享習武心得及其養生作用。

我每天清晨都會打一遍「小念頭」,打完後感覺神清氣爽。雖屆80高齡,動作及思想反應都保持得好,習武帶來的益處確實數之不盡。

中國武術,廣東人喜歡叫「功夫」,本質上是一種肢體運動,較特別地方是它包含了技擊元素較多。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武術,例如泰國的泰拳、日本的合氣道等。武術愈來愈普及化,劍擊、柔道、南拳、太極拳等,更被納入大型運動會體育項目之中。

​我早年醉心中國武術,拜師學藝,學的是詠春拳。葉問師公從佛山南下香港後開班授徒,培育了很多優秀弟子,先師黃淳樑是其中之一。巨星李小龍與先師是同門師兄弟,其功夫很多時都是由師父代替師公指導。我是師父首批弟子之中較年輕者,技藝初成,師父命我在館內助教,也曾在當年香港政府教育署開辦的成人教育康樂中心開班授徒,當時師父十分鼓勵我將所學傳承開去。

第一招:減雜念 沉穩紮實

​詠春拳以近身短打著稱,以快打慢,風格別樹一幟。入門之初從練習小念頭開始,小念頭就是立下小的願望,但求健康養生不求速速成就,並且要減少雜念,集中精神,放鬆身體,鍛煉將一口氣由胸中引導至小腹丹田位置(氣聚丹田),熟習後會感覺沉穩紮實。

詠春拳術哲理要求冷靜沉着,對打時穩立中線,培養自信。拳理法度既科學又嚴謹,修習日子愈久,愈多得着,我將其哲學靈活套用於現實生活之中,做人處事都得到很多啟發。

第二招:放鬆關節減痛症

學習詠春拳首先要學懂放鬆關節肌肉,才能掌握短橋發勁技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否則難以進展至尋橋、標指等功夫。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現在很多都市病如失眠、血壓高、肩周炎、頸背痛、腕管綜合徵、腰腿痛等,都與生活過於勞累,身體過於繃緊有關。我到了80歲也沒有這些毛病,就是因為我懂得放鬆。我更因此體會到詠春對於臨牀上很多種痛症都有不同程度的紓緩作用,功夫愈深功效愈大。

第三招:氣血旺盛 百邪難侵

​中國武術,流派甚多,攻防法度,各有千秋。現時中外廣為流傳的,除詠春拳之外,洪家拳(簡稱洪拳)亦佔一重要席位。學習洪拳的人大多是虎背熊腰、聲如洪鐘、肌肉結實、步履沉穩,其拳法特徵之一是蓄勁閉氣與發勁開聲交替運用。從醫學角度看,這種功夫氣量充沛,心肺機能強健,對心血管、呼吸系統等都有很好作用,中醫古籍《仁齋直指方.血榮氣衛論》說「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血旺盛百邪難侵。

第四招:剛柔並濟 百病不生

鐵線拳是洪拳中著名拳術,顧名思義,拳招剛強如鐵,柔軟如線,堪稱剛柔並濟,是上乘內家拳法。中國古籍《易經》、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注疏:「剛柔即陰陽」。《黃帝內經‧素問》認為陰陽平衡百病不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習武練到剛柔並濟必然下過一番苦工,身體經過千錘百煉,體魄強健是理所當然。

眾所周知,黃飛鴻是洪家拳代表人物之一。電影中飾演黃飛鴻最為經典的是關德興,他在電影中經常強調習武不是恃強凌弱,而是自衛防身,健體養生,並且重視武德,完全講出了我的心聲。我因練習詠春拳而明白到身體放鬆之重要,從陰陽剛柔屬性角度來看,放鬆屬陰柔,收緊屬陽剛,這與洪拳拳理經常提及剛柔之道原理相同。

至於另一種更加普及的武術運動太極拳,對陰陽剛柔等解說得更為詳盡透徹,其招式動作恍如太極圖像,陰盡陽生,陽盡陰生,挪移轉換,恍如行雲流水,生生不息。許多人說太極拳擅長以柔制剛,四両撥千斤,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太極拳也有剛強一面,只是較少人提及而已。太極拳拳理與中醫理論都是源自《易經》,唐代藥王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兩者關係非常密切。

太極拳以養生為本,以武術為根,練習者要精神放鬆,身心合一,動作柔和,姿勢自然,是一種有益身心的養生運動。練習太極拳對身體有很多益處,例如:降血壓效果比很多帶氧運動更佳,改善老年人身體平衡力,增強專注力及記憶力,減低失智症或抑鬱症風險,提高肌肉力量及關節靈活等。所以不少中、西醫都經常推薦病人學習,我當然也不會例外。

在攻防進退、招式變化方面,中國武術各家各派有其獨特之處,然而在掌握筋骨肌肉的鬆緊,剛柔、陰陽轉換等原理方面,大都殊途同歸,原理相近。所以學習詠春拳,日子久了便會懂得怎樣放鬆身體;洪拳、太極拳同樣做得到。學習洪拳,日子有功,會明白到如何掌控剛柔;詠春、太極拳同樣做到。武行有句話:「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筋骨皮是外功,一口氣是內功,內外相修,強身益壽。

​第五招:修心養性 秉持正道

著名武術演員石堅先生,在電影中常被主角打敗,其實他本人精通多種武術,是真正武林高手。據聞他年幼時體弱多病,習武正是為了卻病強身。銀幕下他是行內出名的大好人,經常為同行排難解紛,稱得上是習武之人的好榜樣。

武術界有不少前輩都是武、德兼備。他們修心養性,以秉持正道為己任,先以德服人,必要時才會以武止暴。這才是修習武術的真義,有這顆仁義之心,必然一生光明磊落,虛懷若谷。習武可以律己正心,奉行俠義之事,行醫則能種福行善,發揚惻隱之心。我半世紀行醫習武,敬業樂業,從不言退。

武術只是運動其中一種方式,想做到武術養生,幾點建議與大家分享:

1.心存謙厚:

武術之道,浩如煙海,不可一蹴而就,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立下「小念頭」一步一腳印 ,以平常心,向着健康養生目標前進

2.正確學習:

切勿胡亂自學,武術運動不易掌握,必須有專人指導

3.持之以恆:

與其他運動一樣,必須有恆心練習,並且要具備刻苦精神

4.過猶不及:

任何運動都要求適當適度,過度練習只會適得其反,損害健康

5.時刻反省:

是否真有濃厚興趣?是否適合自己?能否適應嚴格訓練?學習武術是漫長路,必須深思熟慮

何樹勛

中醫何樹勛行醫超過半世紀,踏進耄耋之年,繼續忙診症、做義工、打籃球、唱歌玩樂。親自執筆分享下半場樂活養生良方。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