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未來城市:營造開心校園 撐學子精神健康 從預防入手

【明報專訊】踏入9月,全港學生告別暑假,重返校園。回顧上學年初,接連多宗學生自殺案引起關注。教育局去年12月1日啟動三層應急機制,支援自殺風險較高的學生。惟局長蔡若蓮近日稱,若機制變成恆常安排,或影響其他社會人士使用精神健康服務。教師是接觸學生的第一前線,從他們的視角,過去幾年學生精神健康危機有多嚴峻?校內外的支援網絡能否承托學生,兼撐住教師?人人皆知預防勝於治療,受訪校長教師指應急以外,建立開心校園氛圍同樣重要。

線上線下觀察表現

入行數年的周老師(化名)任教Band 3中學,向記者分享如何察覺學生異樣。譬如留意他們有否在WhatsApp Story(限時動態)「放負」,或是課堂表現變化,「平時好專心上課抄筆記,(突然)頹頹廢廢咁」。線上線下細心觀察,還要兼顧日常教務,記者不禁感嘆教師工作量甚大。

受嚴重情緒困擾的學生有幾多?屬輔導組的周老師曾跟進有自殺念頭的學生情况,而𠝹手次數頻密的,每級也有約十人。任教Band 1中學近廿年的張老師(化名)則有感近年情緒受困的學生稍增,尤其是成績好、還兼顧課外活動職務的好學生,「突然間有一刻(情緒爆發),我才知道原來他一直以來的壓力都很大」。

兩位老師的觀察是否個別例子?教育局無備存學生企圖自殺或就情緒及精神困擾問題求助的數字,三層應急機制則針對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由去年底起,「第三層」由校長轉介至精神科有逾200宗個案;「第二層」的校外支援個案則共123宗。惟機制以外,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不在少數。根據2018年社聯調查,全港中學社工處理至少近6000宗「精神健康個案」,如今數字或更高,亦未計及沒有社工跟進的個案。

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代表、中學校長李建文覺得,三層應急機制有效,尤其「第三層」由校長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予精神科,有助學生更快獲診治。對於教育局長蔡若蓮指機制恆常化涉調撥人手,或影響其他人士使用精神健康服務,李建文認為說法或使人有錯覺,「覺得他們(有需要學生)爭緊人哋嘅資源,但其實每個人包括其他輪候的人,都值得有這個資源」。他建議政府更應審視精神健康服務人手,既然發現有需求,就應想辦法增加供應。

三層機制助提高學校意識

至於「第一層」優先照顧校內有需要學生及「第二層」校外支援,李建文認為作用在於提高學校意識,一來可像做身體檢查般,定期了解學生的精神健康狀况;二來更願意使用校外資源,毋須老師或學校「攬上身」。有些教師覺得自己不是專家,不知怎樣幫,但曾是社工的李建文說,他們可成為資訊來源。教育局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校園‧好精神」、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的「陪我講Shall We Talk」網站分別提供資訊,讓學校及教師參考,方便聯絡合適的校外服務。

隨着社會更關注精神健康,張老師明顯留意到教師發展日的培訓多以此為題,例如觀看電影《年少日記》,再由社工講解介入個案及危機處理技巧。而最近10年,他學校社工的角色亦更突出,即使每兩三年換一次人,社工都積極舉辦活動,甚至參與學生會或不同學生組織的活動,「暗地裏針對一些有特殊需要或情緒困擾的學生,但又不想搞一個情緒困擾workshop那麼標籤」。校內學生普遍知道社工存在,至於會否求助是另一回事。

公務繁重 教師愛莫能助

教育局投放在精神健康的資源絕不算少,去年向所有公帑資助小學及中學(包括特殊學校)提供6萬元「校園.好精神一筆過津貼」,校方可靈活運用。李建文的學校用以增設特別室「幸薈」,讓學生聚會放鬆,張老師的學校則用來搞活動買禮物。

不過,是否投放了資源,精神健康危機就能迎刃而解?「有用的關鍵並不是那6萬元」,張老師續說:「(學生)玩活動是開心,但是根本的問題不解決,其實都是一樣。」

上文提到,周老師會留意學生舉動,發現不妥時多找他們聊天。根據教育局《識別、支援及轉介有自殺行為的學生:學校資源手冊》(《手冊》),如果學生出現顯著轉變或疑有自殺想法,教師可與他傾談,按情况轉介至輔導人員或學校社工跟進。然而在學校環境,教師未必有空間處理。「學校的氣氛太忙了」,張老師有時留意到學生上課時趴在桌上,看似不開心,然而除非情况持續,他不會特別跟進。回想自己在學時,他要找老師很容易,「他們都很願意慢慢花時間和你聊天,現在(這一代)就很少了」。

公務繁重是關心學生的一大障礙,教師唯有盡力擠出時間。「有時太『Chur』都是食住飯傾」,周老師自知不理想,但她小息要當值,放學後要補課至6時,緊急要見的學生卻說放學即走。另一方法是WhatsApp,兩位老師也有用私人時間與學生聊近况。但周老師擔心,日後若結婚有小朋友,下班後或許不能再與學生緊密聯繫。

無援的不止學生

全港中學2019/20學年推行「一校兩社工」政策,能否紓緩教師壓力?實際執行未必容易,周老師舉例有一名學生十分抗拒見社工,有次輔導主任讓社工找她,學生知道後很激動,更大發脾氣。「(她)只想見我那陣子,我覺得有點使命感,但回想起來,出咗咩事都會有些害怕。」

她支援過另一個有自殺想法的學生,出錢又出力尋求醫療服務,但上司不建議她陪診。有段日子學生長期缺課,社工亦無家訪,「那個階段我最感覺到不被支援,我想當時自己也有點情緒」。每當學生沒回信息,周老師都很擔心,「不知道他是否出事了,那段時間我也有點panic(驚慌)」。

教育局的《4Rs精神健康約章》其中一環是人際關係(Relationship),李建文指,教師、社工與學生建立信任關係,對跟進精神健康情况尤其關鍵。他學校有些學生需到精神科覆診,有時社工和教師會陪同,了解用藥情况。縱使是教師工作範圍之外,李建文說校方亦支持,「我們的老師都知道(陪診)有用」。彼此建立了關係,當教師、社工提醒學生食藥,他們都不會覺得是禁忌,甚至聊天時願意多分享。

至於長期缺課的學生,李建文坦言很難跟進,一方面教師沒有時間及專業培訓支援,另一方面學校社工亦未必可以家訪,「敲門他都不一定讓你進去」。因情緒或壓力而缺課的學生不少,而背後往往牽涉家庭因素,李建文認為更應由社署的家庭服務跟進。

培養學生抗逆力 輸掉比賽也慶祝

上文說了很多怎樣在發現學生「出事」後,應對其精神健康需要的舉措,但說到尾,預防還是第一步,正如教育局《手冊》所言「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局方邀請學校參加《4Rs精神健康約章》,執行《約章》內各項推廣學生精神健康的措施。「4Rs」四大要素包括休息(Rest)、放鬆(Relaxation)、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

李建文指重點並非有無做、做幾多措施,而是要配合學校氛圍及心態轉變。「譬如有人說『Rest』,那就上少一點課。這是其中一個方案,不是錯的,但不能只是很量化,加什麼減什麼就算數。」他在學校設立特別室「幸薈」,讓學生在此聚會休息,目的是讓師生、同窗之間建立關係,使他們不覺得孤單。

張老師則認為,支援學生的困難在於他們較少主動求助,當教師發現異樣時,可能他們的精神健康已很差。連續兩年有學生自殺離世後,他學校的策略是在每年年底舉辦多些活動,盡量讓校園氣氛歡樂一點。對於沒說出需要的學生,他說教師做不了什麼,唯有讓他們覺得上學是開心的事。

在他任教的Band 1學校,學業是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但矛盾的是,教師不得不推動他們「操卷」,尤其針對準備應考文憑試的高中生。已知個案尚可作調適安排,但隱性個案或會倍感壓力。李建文認為,愉快學習空間與學業壓力並非二元對立,更重要是培養學生的抗逆力。這種思維要貫徹校園生活,他舉例,參賽是為了成長,就算校隊沒勝出賽事,學校都會慶祝。

開學日「講句早晨」

另一預防方法是與學生建立關係,但教師的忙碌似乎是一大阻力。張老師慨嘆公務有加無減,整個教育界的氛圍很難改變,「很少會聽到校長叫同事,你做少一些公務,多啲去關心同學,得閒傾吓偈」。他說:「如果老師精神都不健康,怎麼會令學生精神健康?」李建文希望社會肯定教師的付出,他們不止要應對學生的精神健康需要,近年頻繁的課程改革、殺校危機同樣增添他們的壓力。「其實都要關心、感激老師,因為所有事情要做得好,其實是靠老師做。」

開學往往是學生壓力高峰,大家都不願看到去年自殺數字再現。9月2日開學日,李建文說幾位教師會站在大門,歡迎學生回來,「唔係第一句就檢查校服,係講句早晨」。

【支援學子精神健康篇】

文˙ 朱令筠

{ 圖 } 黃志東、資料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