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玩樂擴志

追蹤機械痕迹 回看紡織技術演變

【明報專訊】CHAT客廳部分是展後的休息空間,今年春季開始舉行「…的痕跡」(Artefacts of ... )展示系列。策展人李勺言(Bruce)指其英文Artefacts一詞,容易令人聯想到舊物、檔案、文獻等具歷史的東西。「這些展品均來自我們的藏品,但內容或策展方向會回應當代藝術展覽,或者為當代藝術展提供歷史背景。」現時舉行的「機械的痕跡」展覽早於1年多前構思,呼應「傾聽地球旋轉」,以3個館藏為切入點,令公眾了解機械的演變和技術提升,如何推動人類歷史。

印度手紡車走入家庭 象徵自給自足

展示從左邊一台軠紡車(Spindle Wheel)開始。相傳在古時,山東地區為了提升紗線產量,供給踏板織機織布,製造成第一部帶式傳動的紡車,象徵紡紗的機械化。中間是印度摺疊式手紡車(Charkha),背後蘊藏紡紗令印度人民自給自足的精神。20世紀初甘地認為自動化現代紡紗技術帶來手工藝失傳、失業等問題,他認為如果自己能夠製造物件,便會成為自己的主人,不需依賴機器。帶進印度家庭的摺疊式手紡車,正是令人人能夠實踐自由和自給自足的工具。右邊則展示空氣紡(open-end spinning)的零件,象徵產量最大化的年代。上世紀1960、70年代牛仔褲興起,製作一條牛仔褲需要10公里長的棉紗,1970年代南豐紡織引入空氣紡技術,只需數十分鐘便能生產出同等數量的紗線,成為全港產量最高的紡紗廠。

場內既有資訊展品,也照顧感性層面,現場播放3部機械運作的聲音,閉上雙眼聆聽規律的聲音和節奏,感覺療癒。在CHAT 六廠內還有「種學織文2024:菠蘿核開放工作室」展覽,以及互動遊戲體驗「織光機」等與紡織相關的活動,別錯過!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