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建築

延續中環總局風格 平衡功能需求 九龍灣香港郵政大樓 戰後現代主義再演繹

【明報專訊】建築往往代表着一個地方的文化,見證着一幕幕歷史時刻。而公共建築除了強調功能之外,更應該為市民提供「看見與被看見(to see and be seen)」的生活空間。大眾使用公共建築所創造的回憶,卻不停被城市發展的巨輪撼動。歷史建築可能不予保留,但建築師在重置服務市民多時的公共建築,令回憶得以保留、功能得以延續,便要花上不少心思。去年建成、由建築署負責設計的九龍灣香港郵政大樓便是其中一例。

中環郵政總局:海濱的白盒子

位於香港中環海濱的郵政總局,坐落於香港大會堂建築群的旁邊。白色長方形的建築量體(massing),在充滿玻璃幕牆的中環區域中顯得尤為突兀。它的設計理念深受戰後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與附近的香港大會堂、愛丁堡廣場,以及鄰近的停車場建築群一脈相承,均屬戰後現代主義風格,展現了「功能決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設計哲學。

中環郵政總局以其龐大的立面和簡潔的幾何線條而聞名,其簡約莊重的外觀,設計上注重功能,樸實無華,幾乎沒有過多的裝飾,反映了1970年代香港建築的潮流和思想。由於當時的高度限制,這座大樓僅有5層。地下和一樓專注於公共功能,高樓底設計為郵政大堂和服務櫃位提供了開闊的空間。挑高的窗戶不僅引入自然光,使公眾在等待服務期間更為寫意,也為建築立面提供視覺焦點,增添了莊嚴感。

至於上層辦公室樓層,則設有長方形的小型窗口,既考慮到遮陽需求,也顧及通風。機器房則不設窗戶,以符合功能需求。建築師巧妙地將原本四平八穩的盒子型結構裁切成3個部分,由上至下排列,加強透視效果,使得建築的比例看起來更為輕盈。

郵政總局曾經沿着海岸線而建,以便利郵件經水路運輸到達目的地。然而,隨着科技進步和交通方式的變化,水路運輸逐漸被陸路和空路所取代,郵政總局也不必設於海邊,加上後來中環的填海計劃使海岸線向北延伸,該建築的新增翼也與周邊的天橋相連,融入了附近的商業發展。

直到2017年,政府公布了中環新海濱3號用地綜合發展區的規劃大綱,該地段將進行綜合商業發展,主要作辦公室和零售用途,香港郵政總局計劃遷移至九龍灣的香港郵政大樓。儘管社會上有許多民間團體希望保留這座建築,但根據古物諮詢委員會的政策,1970年代及其後建成的建築物通常不會獲得古蹟評級。最終,在眾多反對聲中,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難逃拆除的厄運。

新郵政大樓:混雜中的紀律

筆者穿越工業大廈林立的九龍灣,經過那些立面掛滿錯落不一冷氣機的工業大廈,終於來到了去年剛建成的香港郵政大樓,以及毗鄰的中央郵件中心。

與附近的中央郵件中心不同,香港郵政大樓延續了建築署一貫的建築風格。混凝土結構配以玻璃和深色幕牆,與周圍的「工業風」大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方正而樸實無華的設計令人聯想到現代主義建築的典範。

郵政大樓高8層,受限於宏展街變電站和九龍灣的規劃要求,建築量體被分為3個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較大的量體設有連接橋,直通中央郵件中心;下方的通透量體作為大樓內九龍灣郵政局的入口,通過地下綠化走廊引導市民進入;而上方的辦公室量體則注重幾何比例和功能性。秉承現代主義的理念讓功能決定形式。

站在郵政大樓前,抬頭一看,通透的落地玻璃夾着一個兩層高的玻璃盒子。盒子是一個介紹郵政歷史的展覽廳,廳內上方「扭」出了一個線條優美的黃色不規則弧形柱體。這在冰冷的建築背景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流動的波浪形狀讓人聯想到信件上的郵戳;顏色上,可大膽假設呼應了月前剛結束營業的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的色彩。這獨特的曲線不僅成為玻璃盒子內的亮點,也成為整體建築的視覺焦點。

立面重複格柵模組 「條紋」板增層次

在建築的另一側,讀者會發現外露的樓梯清晰可見於立面上。外露樓梯在功能主導的現代主義建築中頗為常見。整齊輕巧的樓梯梯級不僅展示建築的機械美學,也忠實地表示樓梯的功能。在這個項目中,外露樓梯不單止促進員工使用樓梯,也強調設計的實用性和郵政服務的公共性。

在玻璃盒子的上方面向東面的辦公室量體卻顯厚重。一列排開的方形格柵模組引入陽光,又作為通風氣窗。這些重複的格柵模組不但突出大樓的建築立面,包覆的形態令建築更具方向性,規律的排列方法也恰巧回應了現代主義建築所強調的理性和線條分割比例,亦配合每層功能對採光的不同需求。

香港本地的建築物中,也不乏這種設計,例如1958年擴建完成的深水埗嘉頓中心。當時的建築師透過觀察用家的需要,大膽地提出革命性的概念,試圖解決在二戰後人口急速膨脹、社會雜亂無章的局面,從而推崇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強調功能至上,儘管沒有華麗的裝飾,卻注重系統化和節奏感。

與建築署在大多數工程中主要使用的清水混凝土不同,香港郵政大樓的第三個量體——主要用作機械設備的部分則採用了清水混凝土面板及垂直凹凸纖維水泥板。對比起粗獷清水混凝土,精緻的條紋甚具玩味,不僅為建築帶來了額外的視覺導向,也為建築立面增添層次感。

郵政大堂:冷峻裏的溫暖

沿着扶手電梯來到位於大樓一樓的九龍灣郵政局,外部建築的冷峻形象與內部空間形成鮮明對比,色調溫暖的郵政大堂卻為整體氛圍帶來一絲柔和。步入大堂,立刻能感受到與中環郵政總局的聯繫。兩層高的服務大堂和落地玻璃窗,彷彿在重塑郵政總局的經典意象,將現代主義建築的精神進一步延伸。

不同於傳統郵政局的白色牆壁和綠色主調,新郵政大堂以溫暖的木地板和延展至室內的金屬樑柱,為空間增添了一份清新感。大堂盡頭的正方形落地玻璃窗,將啟德發展區的景色如同一枚郵票鑲嵌在眼前。

筆者認為,郵政大樓在設計中融合了現代主義建築的核心元素,如理性功能、流暢的建築動線及飄浮的建築量體,一方面忠實回應了前身郵政總局的戰後現代主義風格,另一方面在功能上的追求和簡潔的設計理念始終如一。這種對歷史風格的尊重與對現今功能需求的平衡,無疑展現了設計師在當代建築語境中的獨特智慧。

文:伍卓曦(Jeffrey Ng)

(英國註冊建築師,喜歡在城市、建築、咖啡室和文字間游走。)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