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倫敦】童「遊」無忌?

【明報專訊】這是我在展場看到的第一個錄像:在一輪急促的腳步聲中,鏡頭緊隨游擊隊員穿越草叢,分散到不同的白色民房之間埋伏。一名隊員嘗試突圍而出,下一秒就被敵方伏擊,在一聲嚎叫後倒地。槍林彈雨過後鏡頭拉遠,只見3個小孩在旁邊盪鞦韆,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

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製作認真的動作短片。其實我提到的「游擊隊員」都是小孩,全片沒有荷槍實彈,他們唯一的「武器」是打碎了的鏡,參戰的孩童透過調校鏡角度,把陽光反射到「敵軍」身上。被「擊中」的小孩交足戲,倒下後還晃動一下,演技比大台的小生更要逼真。本片是比利時著名藝術家Francis Alÿs的作品,出自「兒童遊戲」系列。他從1999年起走訪世界各地,拍下不同的兒童遊戲。系列中近30個錄像正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展出,當中包括Alÿs受大館委約而來港拍攝的兩部作品。

不少藝評人介紹此系列時,都會集中點出藝術家在戰亂地區拍攝,呈現動盪下的孩童如何苦中作樂。我選擇這樣的開首,是為強調Alÿs的作品之所以能觸動觀眾,不止是因為其主題及拍攝對象,他的拍攝手法同樣關鍵。文首介紹的作品剪接緊湊,配合手搖鏡頭,營造出緊張氣氛。說是兒童遊戲,但這場在墨西哥上演的「槍戰」非常逼真,小孩為何如斯熟練?是因為他們全是電競高手、或是槍戰片的資深影迷?還是因為槍擊正是他們在街頭巷尾目睹的生活日常?玩樂背後的種種不需說明,觀眾自能解讀。

為疫下香港留註腳

在香港拍攝的兩部作品亦見心思。《跳繩》裏,3個女孩在牛頭角屋邨的公共空間跳繩,動作相當合拍。及後鏡頭近拍女孩的動作,繩漸漸成為主角;白色繩在紅牆前快速晃動的鏡頭多好看。短片以女孩仰望屋邨大廈作結;藝術家也在透過兒童遊戲,以自身目光觀察我城的公共屋邨建築。至於另一部作品《不要踩到線》,鏡頭跟隨小女孩穿梭北角大街小巷,她卻要避免踩到斑馬線和路上的裂縫。這個兒童遊戲有個非常「香港」的設定:身穿校服的女孩在玩樂期間,需要中英交替念出童謠Step on a Crack,雙語安排是全場影片中獨有。最後小女孩真的踩到一條線,她停了下來,揭下口罩露出笑臉。於異地回看,這個結尾尤其深刻,藝術家透過童趣為疫下香港留下最佳註腳。

話說回來,「兒童遊戲」系列全可在Alÿs的官網上觀看,為何還需參觀是次展覽?官網形容這是一個「沉浸式展覽」;觀眾進場後幾乎被一連串大屏幕和音效所淹沒,尤其是後者。近30個錄像的聲音在展場迴盪,音量大得所有工作人員都要戴上耳罩。有些聲效確實能互相呼應,例如在剛果的男孩為吸引雌蚊而發出的聲音,與汽車引擎相近,剛好配合在不遠處播放着的、古巴孩子在玩的賽車遊戲。但其他似乎互相干擾,影響觀眾對單獨作品的投入度。

我更欣賞2樓展區安排。策展團隊巧妙運用四面欄杆,串連起不同兒童遊戲的簡明歷史,讓觀眾洞察童趣背後的政治,以及相同遊戲在不同文化中的變奏。我不禁想像,如果藝術家走訪不同國家,拍下小孩玩同一個遊戲,想必是有趣的對讀。

作者簡介:正在倫敦讀攝影。Ig@dennisngan

文:Dennis Ngan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