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

中風依病情選助行器 穩步向前

【明報專訊】中風可導致大腦不同區域受損,影響身體不同功能,患者面對的問題也各有不同。假如中風影響站立、步行和平衡力,物理治療師先會為患者全面評估,以判斷對方能否自己行走,再決定使用助行器的類別,以減低跌倒風險。

四腳叉或分左右 調校免絆倒

一般家用助行器材分為:四腳架、有轆四腳架、大四腳叉、細四腳叉及「士的」(枴杖)。這些助行器都依靠上肢支撐,大前提是上肢肌力有沒有足夠能力控制器材。如果單邊上肢有力並擁有良好控制能力,就只可以使用單邊助行器,如大四腳叉、細四腳叉或「士的」。如兩邊上肢都有力而平衡能力較低者,可以用雙手支撐的助行器,如四腳架、有轆四腳架。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四腳叉、細四腳叉有左右之分,使用時合適調校以避免絆倒。

接觸地面面積愈大 支持度愈高

除了上述助行器材,坊間有不少不同形狀、大小不一的助行器。大致上可以用接觸地面的面積來比較,愈大接觸面積相對提供愈高支持度,讓平衡力較差的人士使用。

感覺神經受損 「士的」減跌倒風險

中風患者腦部受損情况各不相同,導致他們的活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影響到大腦額葉的運動皮層區,會導致肌肉力量和耐力下降。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縮時所產生的最大力量,而肌肉耐力是指肌肉能夠持續用力的最長時間或最多反覆次數。步行需要雙腳協調,但如果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撐體重,就會影響平衡能力;此時可能需要使用助行器,借助上肢力量行走,以減低跌倒風險。當肌肉耐力不足時,外出步行時建議攜帶助行器以備不時之需。

若中風影響到頂葉的感覺皮層區,會影響皮膚觸感及本體感覺。皮膚觸感用來分析觸碰感、壓迫感等,回饋到大腦產生適當的反應,提醒我們要保護自己。常見中風患者的皮膚觸感度減慢,或多了類似麻痹感的不正常感覺。至於本體感覺,是偵測身體軟組織受力或出力的變化,如肌肉收縮變短、韌帶因動作被拉扯等,進而傳送各種資訊給大腦,使我們能掌握身體動作,防止受傷。如這些感覺神經有不同程度的受損,我們就未能及時改變姿勢來保護自己,例如絆倒時未能糾正而倒地受傷。這類患者,物理治療師一般建議帶備「士的」外出,特別是地面不平或人多地方,以多加一重保障,病情嚴重者則不建議自行外出。

中樞神經受損 單邊四腳叉助平衡

若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容易出現脊椎神經過度活化,增加整體肌肉張力。肌肉張力指在休息時,肌肉為了維持身體平衡、保持身體關節排列和內臟腔室壓力等需求,而被動產生一種不由自主的肌肉力量,用以支撐身體架構。如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患者肢體會出現肌張力增加的現象,例如患者在參與挑戰平衡力或力量的活動時,手肘、手指、腳踝等關節可能會不自覺地彎曲,顯示高張力反應。另一方面,當下肢肌肉張力不能自主控制時,膝關節會不由自主地伸直或彎曲,腳板則會向內旋無法踏地,使得平衡變得困難。這時,患者便有必要使用助行器材以幫助平衡,建議使用控制能力較佳的單邊四腳叉或「士的」扶助。

大腦頂葉是感覺區,假設右側頂葉受傷,患者就失去左側的空間感,有可能完全忽視左側環境。在這情况下,患者外出至陌生地點時,可能會看不到另一邊環境,增加危險。建議患者使用單邊助行器材來輔助較弱的一邊,假如情况嚴重,最好有人陪伴外出以策安全。

中風有可能影響第3、4或6條神經線,導致患者出現重影、眼外肌活動失調引起的斜視症狀等。不少中風病人出現單眼視野缺損,行路容易偏斜和撞倒,重影亦令人容易暈眩。平衡力不僅依靠肌力、關節感覺,視覺神經也非常重要。假如視覺問題影響到平衡力,嚴重者建議用四腳架步行,問題輕微的可以用大、小四腳叉或「士的」。

儘管有多方面因素需要考慮,但大多數中風患者會同時出現多項症狀。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整體狀况、心理素質及日常生活模式,跟患者及家人溝通,再選擇最合適的助行器材。如有任何疑問,最好在選購前諮詢相關的專業人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劉嘉祈(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物理治療師)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