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玩樂擴志

古蹟內藏英文圖書館 閱讀140年鎮館之寶

【明報專訊】圖書館作為承載書的空間、知識的代理人,它本身的故事引人入勝程度不輸書本,如果將它當作書一樣來閱讀,又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毗鄰山頂纜車總站,有一幢米白色的英式建築,法定古蹟梅夫人婦女會(The Helena May)屹立此處已有一世紀。不少人對它的認識多是熱門婚宴場地,其實在這幢百年古蹟內,還有一個深藏不露的英文圖書館。作為全港最早期的私人英文圖書館之一,它的命運與香港歷史緊扣,儘管曾歷戰火之亂,館藏被一掃而空,百年過去仍穩守原址,任周遭一切如何變遷,唯有書中世界不變。

梅夫人婦女會在1916年由時任港督梅含理的夫人Helena May成立,為當年從外國來港工作的婦女提供廉價乾淨的住宿,亦是當時少數讓女性聚會的地方。20世紀初娛樂匱乏,閱讀是一大樂趣,圖書館自婦女會開幕就投入運作,為會員提供各類型英文書籍,滿足她們的閱讀需要。

二戰遭戰火洗禮 館藏歸零

數數手指,圖書館雖有逾百年歷史,但梅夫人婦女會總經理Betty Simpson指,現有館藏全部都是在1948年後才重新建立,「二戰時這裏曾被日軍佔領,所有的書籍、歷史文獻都沒有了」。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梅夫人婦女會被徵用為日軍宿舍,後期日本政府為了宣揚日本文化,將這裏改建成「香港市民圖書館」,開放予全港市民使用。他們將香港大學圖書館、馮平山圖書館的部分藏書移到此處,再加上捐贈所得書籍,聲稱中文、英文和日文藏書量有近40萬。不過市民圖書館僅使用8個月,就隨着日軍戰敗而結束營運;據聞日軍離開時將婦女會掃蕩一空,所有家具、歷史文獻還有日佔前圖書館擁有的約6000本館藏,全部歸零。戰後圖書館花逾年時間重新建立館藏,初期靠會員捐贈籌得93本,直到藏書量增至約1000本後才重新開放,現已有25,000本英文書,其中更有逾140年歷史的書籍,十分珍貴,可供會員在館內閱讀。

圖書館歲月見證——借書卡、目錄櫃

在百年圖書館內,不但有初版書等珍貴館藏,還有「出賣年齡」的歷史遺物!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撰寫、在1945年再版的Jacob's Room,是圖書館戰後首批藏書之一,翻開小說內頁,發現一張借書紀錄卡和還書日期紙。不止梅夫人婦女會,在公共圖書館電子化前,讀者借書時,圖書館管理員會分別在借書紀錄卡和還書日期紙蓋上還書日期,並在借書紀錄卡上寫下讀者編號(或者將紀錄卡放入寫有讀者姓名的借書證紙套),由圖書館保管,才算完成借書手續;當讀者還書時,再將紀錄卡放回書中。全人手借還程序需花較長時間,後來隨着圖書館電子化,這套系統慢慢被淘汰,現時已很難見到這些借書紀錄卡了。

未有電腦前,讀者怎樣在茫茫書海中找到心儀書籍?圖書館內一個類似中醫百子櫃的卡片目錄櫃藏有答案。拉開抽屜,裏面放滿一張張寫有書名、作者、索書號的卡片。聽圖書館委員解說,讀者先根據書名的英文字母,鎖定抽屜,再逐一翻查裏面的卡片,然後到卡上所列的書架找書。今時今日有電腦幫忙,找書毋須再大費周章,這些卡片目錄櫃早已光榮退役,圖書館特意留下一個作為紀念。

選書反映香港婦女改變

有別於公共圖書館選書需照顧普羅大眾,私人圖書館在這方面較為靈活。Betty指出,「因為我們是一個歷史比較長的圖書館,館藏有歷史書籍,人物傳記也有不少」,其中已故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和英王查里斯三世各佔一個書架。因為婦女會的定位,圖書館委員會在選書時,尤其關注女作家,例如新加坡暢銷書作家Ovidia Yu、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的Margaret Atwood,即使是新作家,如果主題新鮮、評價不錯,都會給予她們機會。

書架上的每本書不止見證婦女會的變遷,同時在旁記錄香港婦女的歷史。「每一代會員喜歡看的書,都可以從館藏中反映出來」,以前的會員多是隨丈夫來港生活的婦女,她們日常生活以料理家務為主,因此早期圖書館有較多食譜、與家務相關的書籍。從地球另一邊遠道而來,她們發現香港的生態與歐洲截然不同,對本地動植物為題材的書籍也很有興趣,相關書籍亦有不少。來到現在,婦女會會員背景已有不少變化,讀者口味也改變不少,去年多本小說在圖書館借書榜中名列前茅。惟圖書館現時僅供會員使用,入會費$12,000,其後每月繳交$630月費。如有機會到訪婦女會,不要錯過此「深藏不露」的英文圖書館。●

梅夫人婦女會圖書館

地址:中環花園道35號

網址:www.helenamay.com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