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開眼 文化特別版

阿倫狄龍——美貌與演技的辯證

【明報專訊】「他憂鬱、受歡迎、神秘,不僅是一位明星:他是法國的一座紀念碑。」日前,法國影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逝世,享年88歲,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平台發文悼念時如是說。1950年代末期踏入影壇,阿倫狄龍與法國電影一起衝上「新浪潮」。60餘年的傳奇演員生涯裏,他參演了約百部電影,拿下柏林影展榮譽金熊獎、康城影展榮譽金棕櫚獎等諸多大獎;一襲風褸、頭戴紳士帽的冷峻「殺手」形象,亦為吳宇森、杜琪峯等一眾香港「黑幫片」導演帶來創作啟發。

然而,提起阿倫狄龍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卻不是他的作品,而是那雙如海般的眼眸——深邃的藍色眼睛、憂鬱而神秘的氣質,為阿倫狄龍贏得「法國第一美男」稱號,卻也讓觀眾常常只記得他的存在,而忘記了電影和角色本身。拋開外形,阿倫狄龍的演技如何?又為何會在美人雲集的電影圈脫穎而出,給觀眾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今期美藝客廳,我們邀請電影學人四維出世撥開「美男子」的面紗,探討阿倫狄龍的作品與演技。

在四維出世看來,對於演技,人人都會有不同的標準,評價演員演技亦「需要門檻」;但「睇靚唔需要門檻,一眼就可以見到」。因此,外形出眾的演員,常常會使觀眾忽視他們的演技——「這個問題都可以睇番香港的張國榮、梁朝偉」。四維出世認為,阿倫狄龍優越的外表,確實是一種優勢,令他在入行之初得以通過選角(casting),獲得角色。同時,他的外貌獨具一種「personality(個性)」,使他常被選中飾演冷漠的人,或是殺手角色。比如在代表作《獨行殺手》(Le Samouraï)中,阿倫狄龍飾演沉默寡言的殺手,「(角色)不需要太多演技,只要做一些特定動作」;又如在電影《情隔萬重山》(L'eclisse)中,飾演英俊股票經紀人的阿倫狄龍「不需要太多感情,因為角色本身特點就是無情」。

「他的演技或許不是特別突出,但都恰如其分。」四維出世評價。我們邀請他推薦最能體現阿倫狄龍演技的作品,他選擇於1960年上映的電影《洛可兄弟》(Rocco and His Brothers,又譯《手足情仇》)。電影由意大利著名導演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執導,講述一個意大利南部小家庭在北部工業社會中瓦解的故事,拿下當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影響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創作《教父》三部曲,亦讓阿倫狄龍在影界嶄露頭角。

阿倫狄龍在片中飾演善解人意、不惜為家庭犧牲自己幸福的洛可(Rocco Parondi),其美而脆弱的臉龐、善良而單純的心靈,與充滿暴力與殘忍的社會形成鮮明對照。影片中,洛可出身南部務農家庭,在北部工業城市顛沛流離;現實中,阿倫狄龍出身巴黎,父親經營電影院,母親在藥房工作。四維出世認為,「阿倫狄龍與他扮演的角色有着天差地別的家世。他成功演繹出一個完全不屬於他的世界的人,並恰如其分地演出角色身上的輕狂」。

或許,演戲不是選美比賽,美貌帶來瞬間閃耀,卻難流芳百世;又或許,演戲就是選美比賽,鏡頭凝住靚麗瞬間,後人得以反覆回看、念念不忘。阿倫狄龍曾說:「我不是明星,我是一名演員。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讓人們忘記我只是一個有着美麗臉龐的漂亮男孩,這是一場艱難的戰鬥,但我會贏得勝利。」斯人已去,勝利與否,還待後人評說。

(美藝客廳‧二十五)

●「客席策展人」簡介

四維出世,影評人、電影學人,「平民班房」發起人,香港電影金像獎第二輪評審。

文:明報藝文部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