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健康

吾生有杏:居安思危

【明報專訊】在這悠長的假期裏,我計劃去不同地方認識當地的風土人情、醫療制度及科研水平。上星期我應邀到內蒙古參加「京蒙消化疾病論壇」。這是我第二次到訪呼和浩特,我簡直不相信40年前小鄉鎮轉眼間已變成了大城市。城市雖是變得十分現代化,但當地人的人情味卻一如以往親切,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地人而遭白眼或受騙。

我到訪的醫院是當地最具規模的,擁有3000病牀及多幢專科大樓。以消化科為例,他們每天在內視鏡及門診服務的吞吐量是一般香港醫院的3至5倍以上。論工作壓力,他們肯定比我們高,但從來沒有定下每周最高工作時間。醫生長時間缺乏休息並不是病人之福,大量候診病人亦令醫生無暇詳細解釋病况。內地大醫院往往吸引很多病人從鄉鎮甚至跨省遠道求醫,除非社區基層醫療得到病人信任,否則那些龍頭醫院仍是擠得水泄不通。

那麼大灣區醫療情况又如何?在飛機上我偶然閱讀了一篇大灣區醫療評論文章,題目為〈為何更多香港患者願意北上就醫?〉,這位內地筆者比較內地和香港醫療制度及醫生質素,他認為內地有多項優勢。大醫院的硬件設備完善,並且價廉物美,例如口腔科服務、掃描檢查等,都是「又平又靚」。此外,近年國產的抗癌藥物質量非常高,價格亦是香港的五分之一或更低,對於負擔能力有限的港人無疑是個喜訊。這位筆者更指內地醫生的技術及經驗並不遜於港醫,因為內地病例比香港高出好幾倍。我個人認為這位筆者的論點亦頗有道理,香港私營醫療將面對不能忽視的挑戰。

港醫生具國際視野、人性化態度

但這位筆者亦非夜郎自大,他指出內地醫生有兩方面仍比不上香港醫生,就是國際視野及人性化態度。儘管地緣政治打壓,香港仍是一個國際大都會,能夠吸引海外專家交流,保持香港的國際醫學水平。多年來,香港醫管局服務質素都獲國際肯定,我期望本地醫院的水平不單向內地三甲醫院看齊,亦能繼續與外地醫療接軌。

我慶幸內地人士仍然相信香港重視醫德,「人性化態度」就是「上醫醫人」,這是得來不易的榮譽,亦是多年來無數仁心仁術的同僚建立起來的整體名聲。隨着科技日新月異,AI將不斷取代那些繁複或容易人為出錯的工作,但行醫者願意讓AI代替我們與病人溝通嗎?我們可以靠AI作人性化的臨牀判斷嗎?我們能夠把醫療事故的責任推卸給AI嗎?

未來香港的醫療地位,除了繼續投放大量資源去改善可量度的硬指標外,我們絕不可忽略人性化醫療及那份不能量化的仁心。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相關字詞﹕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