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街知巷聞:聲音領航漫步官涌 認識我城「虛空之地」

【明報專訊】「學習像石一般堅硬/生活是連綿的敲鑿/太多阻擋 太多粉碎/而我總是一塊不稱職的石/有時想軟化/有時奢想飛翔」——詩人也斯於〈中午在鰂魚涌〉寫他散步,觀看日常街景排遣工作壓抑。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等事件後,步入離散時代,不少人斬斷扎在香港多年的根,移居海外。在他們離開前有深入了解過香港嗎?「soften and soar 」4名本地藝術工作者Syche、Rachel、Van和John設計了兩條官涌散步路線,以聲音導航,引領散步者追尋官涌散落在佐敦的碎片。

你知道官涌嗎?

上周四下午,官涌市政大廈外的寶靈街水泄不通,擠滿了車,記者即使戴着耳機,也能從司機的響咹聲聽出他們的不耐煩,倒很符合港人急速的生活步調。播放導航錄音,一首輕柔的英文歌奏起,然後是Van的聲音:「曾經有一場疫症將我困在香港這彈丸之地,我想令生活重新擁有旅遊感,所以我嘗試在這城市中漫遊,由那時起我發現,我沒去東京幾年也能背出所有山手線車站的同時,我居然連官涌這個地方也沒聽說過……」有說自1979年地鐵通車,佐敦站啟用後,官涌這名字漸被淡忘,我們只能從官涌體育館和官涌市政大廈等建築名稱發掘其蹤迹。Syche問身邊的人是否認識官涌,似乎大家都不知道這仍存在的地方,她認為「官涌」這地名被遺忘的狀態,與香港現狀有些相似,「以前大家記住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但因種種變化逐漸被遺忘」,便聯想到官涌這社區或是香港社會的縮影,發起以官涌為主題的聲音城市漫遊計劃「有時想軟化 有時奢想飛翔」,以個體展開社區藝術,並入選「造就見㠀—年青教學藝術家社區實踐」計劃。。

背向官涌市政大廈,經官涌街往吳松街走,抵達寶靈商業中心,內裏卻見紅色燈牌寫着「寶靈商場」,如導航錄音所述,不起眼的寶靈商場是典型舊式商場,只有地下和1樓兩層,有改衣、美容、風水和推拿等商舖,對照1樓水牌,有幾家店已結業招租。商場人流疏落,有老闆開着收音機,悠然自得地看舖,又帶點孤獨感,「即使無客人查詢或購物,每日看舖似乎已成他們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動,亦似乎是一種自得其樂的模式,甚至是他們每日生活的目標,留在屬於自己的地方,縱使受苦受難,但至少焦點集中,我們知道每一個付出都是為其家庭」。

走出寶靈商業中心,繼續在吳松街前行,見文具店「凌楓文儀」。據導航錄音介紹,文具店開業約70年,店主在附近居住,店舖現時由其兒子打理,內裏有售舊香港明信片,記者入內卻遍尋不獲,只好問店員,店員答:「有明信片,收起咗。」Van素有蒐集明信片的習慣,她笑稱店內大部分「復古明信片」都被她買入,老闆要再補貨。看着明信片上的維港煙花和幻彩詠香江,想到停辦4年、今年復辦的賀歲煙花匯演,主題為「龍年百業旺、盛世中華強」,再回想冷清的寶靈商業中心,還有近日傳出欠薪潮的建造業,心裏盼他們能帶着主題煙花的美好祝願,走向繁榮。

離開文具店前聽見熟客詢問2025年的schedule book,店員打趣道:「你這麼快就在想2025年,距離2025年還有些日子呢,沒那麼快印。」

考察路線 了解社區構成

文具店對面的突破中心與停車場之間有小巷,小巷有間一人主理的理髮店,沿小巷一直向前走到上海街,走入車仔麵舖和韓食店之間的後巷,粉色牆附近種滿植物,望向左邊,是福德老爺的地頭。Van實地考察散步路線時,不時來這紅色的土地廟,「我常來探望福德老爺,跟祂聊天,祈求整個(聲音城市漫遊)project會順利,或許丁點迷信吧!但我覺得這裏是祂的地頭,幾乎所有官涌街坊都會來拜祭」。按Syche導航所述,這間土地廟由一對母子打理,有逾60年歷史,街坊指每逢年尾或農曆三月廿九日的福德誕前,土地廟都會大清潔,原來Van前來祭拜時,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街坊,更參與了福德誕。那刻,Van雖不是官涌街坊,卻融入其中成為一分子。Van自言並非外向的人,「去到哪裏都不太能fit in(適應),尤其社區講求人的凝聚,但我(與社區)很疏離」,透過進行聲音城市漫遊計劃,她開始了解官涌社區的構成。

加入街坊口述歷史

Syche說他們在官涌考察留下了數以百計的足迹,這樣才得以加入街坊的口述歷史,譬如那後巷裏的「福德老爺」,又如渡船角八文樓(又稱「文華新村」)前的舊小巴總站,八文樓既是Side A路線的終點,也是Side B的起點。Syche聽說那附近以前是佐敦道碼頭和附近巴士總站的所在地,毗鄰油麻地避風塘,因西九龍填海計劃被填平,「我們已經完全看不見那兩個碼頭的存在了」,看舊照也與現貌「完全是兩個樣子」,佐敦道碼頭靠攏舊油麻地避風塘,要分辨兩者確實位置,他們要向街坊小心查證。

昔日八文樓外水路和陸路皆通,過時過節總擠滿人搭渡輪過海去港島,此處如今渺無人迹。由Rachel的聲音導航,游走八文樓,原來她的外公外婆住八文樓一帶,常到訪佐敦,「只不過通常會固定去某幾個地點,例如公公婆婆吃飯的地方」,譬如文昌街的和記海鮮飯店是Rachel家族聚餐必去的餐廳,一來外祖父母與老闆相熟,二來飯菜合口味。Rachel說她每次行佐敦的行程基本上是點對點,甚少會留意街道的窄巷,更別說發現後巷裏的福德廟。市區重建局於2021年完成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後,建議將樓齡逾50年的八文樓重建成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這8幢名字以「文」為首的斜面樓未來或成歷史。

心中的城市地圖

近年耳聞不少舊樓重建計劃,目賭不少親朋好友離港,Syche感覺香港「怎麼也會變,但變化是一個過程」。她想起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液態現代化(Liquid Modernity),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因科技發展而縮小,人與人的關係也從緊密變為流動,「大家的關係愈來愈脆弱」,亦如Syche在錄音所言,在只有固網電話的年代,約朋友出街要先講清楚時間地點,如今卻習慣約在某區,抵達附近時傳信息通知再碰面,對待關係似乎沒舊時認真。鮑曼在著作Liquid Modernity講過一個故事,一次他赴歐洲南部城市授課,一名年輕的學者在機場接送他到酒店,學者事先告訴他路程不易,需經過長期交通擠塞的市中心,最後花近兩小時才到達。考慮到學者駕車之勞累,鮑曼回程決定搭的士,的士司機駕車從酒店經過破舊的貧民窟,到機場用了不足10分鐘。鮑曼說,並非那名學者欺騙他,而是學者心中的城市地圖與的士司機不同,那地圖的空白是「虛空之地」(empty space)。Syche續解釋,因應各人的背景不同,他們對城市的觀感有所分別,即使沒任何物理形式上的隱藏,一個地方在你沒留意它前,它一直隱於你的視野。

「有時想軟化 有時奢想飛翔」兩條漫步路線介紹的不是打卡位,亦不是著名歷史建築,有些只是街道的角落碎片,如唐樓、文具店、石牆樹和電話亭等。Syche發現香港人慣於固定路線上下班,「出街行銅鑼灣、尖沙嘴和旺角,只懂得行嗰啲路」,她不禁想起離港的人,「走之前曾否真正看過這個城市呢?」便想構思一趟聲音漫步(audio walk)行程,希望參加者認真散步,擺脫出街只是通勤和消費的活動。為了讓參加者「同步」(synchronicity,又作共時性),兩條漫步路線分別在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和佐敦道官立小學後巷石牆樹,一致保留尋找樹根的活動。佐治五世紀念公園有幾棵大榕樹的根莖突破圍欄而生,佐敦道官立小學後巷的石牆樹則盤根錯節,有着突破桎梏的頑強生命力,Rachel說這就像我們平日常被各樣框架限制,卻能找到方法適應和生存,引發參加者思考。John跟Van一樣原本對官涌零認識,看見官涌街市很「raw(自然)」,也會憶起兒時對舊式街市的印象,這是另一種「同步」。

「I'm just a rock without feathers/ If I could be a soften soul, would I be starting to float?」Rachel作曲填詞的歌曲A Flying Rock為audio walk起點,呼應以也斯的詩為靈感的漫步主題,她說面對生活中的無力感,即使如堅硬的石頭也有時想軟化,有時想飛翔,無傷大雅,只要記着內心掙脫約束的渴望。

■info

「城市漫遊體驗包」詳情:bit.ly/softenandsoar_form

文、圖˙ 姚超雯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