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河內、峴港、胡志明市,走入城市是認識異邦的切入點,同時常人認知難以走出城市以外。越南藝術團體「藝術勞工」,跟越南中部高原的少數族群嘉萊族(Jarai)共同創作將近10年,揭示城市以外,越南的另一面。經濟發展與殖民歷史影響少數族群,經濟、方便跟傳統、自然相互拉扯、抗衡。「不止中部高原,世界各地都有相似演變。」「魂霧跡」策展人何思穎如是說。
「藝術勞工」成員潘濤阮、張公松和陳瓊安來自胡志明市,他們都是越南主要族群京族人。越南自1980年代中期仿效中國,推動經濟改革(đổi mới),張公松小時候跟隨開發農業業務的家人到越南中部高原生活,自此認識越南少數族群,其中最熟悉的就是嘉萊族,也是中部高原的原住民。
嘉萊族傳統生死觀 與自然相融
因着傳統信仰,嘉萊族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截然不同。何思穎解釋,很多人認為大自然是可取用的資源,人跟大自然的關係並不對等;然而嘉萊族跟大自然的關係親密,這見諸他們的生死觀。他們相信,人死後會輪迴,經歷自然裏的不同形態,終化成一滴露珠,與自然融為一體。
親人殯葬時,他們會為親人雕刻人形木雕,恍如還原故人,也會雕刻跟他相關的動物和生活用品,緬懷逝世的親人。何思穎說,嘉萊族木雕不似中國傳統燒衣紙般被燒掉,一年後會隨遺體搬到森林,身體回歸自然,木雕陪伴左右。不過法國曾殖民越南,帶來傳教士,許多嘉萊族人改信基督宗教,漸漸遺棄傳統信仰,殯葬儀式愈趨小型,懂得傳統木雕技術的大多是老師傅,難以延續傳統文化。展覽恰展示嘉萊族木雕雕刻家的作品,有魚有鳥有猴有蛙,無不趣怪。
水彩畫回應傳教士紀錄
傳教活動窒礙傳統習俗傳承,但法國傳教士Jacques Dournes來到越南,反而記錄了越南少數族群的信仰、儀式和傳統習俗。Dournes在1946至1970年留在越南期間,因對少數族群文化感興趣,所以他通過攝影和筆錄,將少數族群文化記錄下來。他返回法國後當上人類學家,研究越南的少數族群,並出版多本書籍。「藝術勞工」曾跟越南人類學學者合作,得知該學者翻譯Dournes其中一本著作,「藝術勞工」後來也到法國巴黎的檔案庫發掘Dournes的筆記。
「藝術勞工」成員潘濤阮在系列作品《森林、女人、瘋狂(after J.D.)》(2024年至今)繪畫多幅水彩畫,回應Dournes的筆記和相片。Dournes的相片紀錄中本無老虎,但潘濤阮在畫作中常常加入老虎。因為嘉萊族是母系社會,Dournes的著作《森林、女人、瘋狂:穿越嘉萊族想像的旅程》(Forêt, femme, folie: une traversée de l'imaginaire joraî)指出老虎常被用作隱喻女性,強調女性身分。
未必每個少數族群都是母系社會,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無一倖免。「藝術勞工」另一成員陳瓊安在《電渦銀河》(2024)用熱感相機拍攝水力發電站,影像投射到垂吊的曲面鏡。水力發電表面上是可持續發展的再生能源,然而建造水力發電站破壞當地原生生態,同時造成原住民族群被迫遷徙。「避免不到的話,要怎樣平衡?」何思穎不禁反問道。
魂霧跡
日期:8月17至11月24日(周一至二休息)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Para Site藝術空間
文:嚴嘉栢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