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搞邊科:細緻研究性別體格優勢 體現公平

【明報專訊】奧運女子拳擊賽性別爭議連日燃燒,台灣女拳手林郁婷(截稿前已打進決賽)和阿爾及利亞的伊曼哈莉芙(Imane Khelif)(已在所屬組別奪金)被訛傳本為男性,即使奧委會公開澄清,無阻網民稱兩人有「XY染色體」,亦有傳「睾酮」特別高,紛紛結語左翼當道、比賽不公。目前無證據顯示二人體內蹊蹺,但其實這些科學詞彙和公平比賽有何關係?這是否絕對的體格指標?記者採訪前奧委會顧問Joanna Harper,發現議題牽涉價值衝突,但未至於毫無出路。

奧委會不要求性別測試 各總會自決

今屆奧運奧委會自身,不曾要求任何選手做性別測試,而讓各項國際體育總會自行決定,以實現任何人不論性別、性向都可參賽的「共融」願景。但這不代表兩性分賽模式崩潰,男女組別唯心決定;共有10項競賽項目為跨性別運動員設門檻:

拳擊賽禁止跨性別女性出賽;田徑、游泳、橄欖球、板球和划艇要求跨性別女選手12歲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或未經歷男性青春期,才可參加女子組;鐵人三項、網球和射箭,就要求跨性別女選手控制睾酮濃度在指定標準之下。

受議論的拳擊賽,則因為原有負責機構國際拳擊總會有管治問題,被奧委會撤銷奧運選手參賽決定權,由臨時成立的工作小組取代之。工作小組用護照性別決定男或女賽別,林郁婷和伊曼哈莉芙都符合要求。多項規定亦不必然是多元價值大進步,但比起20世紀前禁止女性參賽,奧運今屆首次達到男女選手一比一比例,而有22個項目不設跨性別門檻,總算走前了一步。

跨性別女選手,不是唯一被質疑有體格優勢的人群,出現「性別發展差異(DSD)」狀况的人,體內大多有高濃度睾酮,有體格優勢之虞,約數千到一萬人中有一個。

睾酮乃天然雄性激素,有研究指男性青春期時受睾酮分泌影響比女性更多,因此有更強勁體格,如肌肉密度、心臟大小、肺活量、骨骼、力量和循環血紅素。一般女性體內睾酮濃度約每公升0.06至1.68納莫耳(nmol/L) ,男性則更高(約每公升7.7至29.4納莫耳)。雖然科學研究無指出睾酮濃度是致勝關鍵,但不少競賽資格要求仍以此為指標。

如果大膽假設,兩個女拳手有不為人知、自己亦未必知道的DSD,會否就代表她們參賽女子組不公平?「DSD有超級多種,發現DSD仍不足以判斷有否壓倒性體格優勢,還要更細緻分辨是哪一種。」前奧委會顧問、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博士後研究員Joanna Harper說。她是跨性別長跑女運動員,十年前開展跨性別體格科學研究,對同樣影響跨性別運動員的睾酮理解入微。

高濃度睾酮於田徑拳擊有優勢

Harper以例子解釋:「對要求肌肉量和動作速度的體育項目,如田徑和拳擊,有『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DSD的女選手,體內雄性素受體對睾酮是沒有反應,不會有體格優勢。可是有『類固醇5α還原酶2型缺乏症(SRD5A2)』DSD的女選手,理論上會因體內高濃度睾酮,體格成長更好,肌肉力氣更強、骨質密度更高等等。」她認為,前者參加女子組沒大問題,但後者參加女子組,對其他女選手就不公平;要求後者抑制睾酮,是適當做法。「這做法不理想,跟跨性別女性不同,我們是自願降低睾酮,而她們是被強制這樣做;只是目前未有更好的選擇,讓競賽公平和有意義,做法有其必要。」

不是每一種運動都能受惠於「SRD5A2」類DSD帶來的體格差異。「國際足球總會用個案方式處理DSD,而幾乎讓所有個案在不需要降低睾酮的情况下參加(女子)比賽。看看今屆奧運贊比亞女子隊有(具體格優勢的)DSD球員,仍沒贏到獎牌,你就知道更多肌肉在足球賽不代表一切。足球賽需要更多訓練資源、團隊配合和戰術——最強的足球隊都在歐洲,不會是巧合!」

性別測試不斷轉變 睾酮成現指標

林郁婷被訛傳原本是男性,以及不符合女性參賽資格後,不少台灣評論人除了澄清事實,亦指性別測試,多年來嘗試定義「女人」,喚人批判背後權力結構。然而,雖然過去一個世紀,不同性別測試屢試屢敗,但始終嘗試確保沒有男性佯裝女性,利用體格優勢贏取名次。不論喜歡與否,運動員參賽自然在乎獎牌榮譽。

用2024年的眼光去看,連串測試十分粗疏。1966年歐洲田徑錦標賽要求女選手裸體接受性器官檢查,不單羞辱,亦不準確。這項被貶稱為「裸體遊行」的測試,後來被「染色體測試」取代,1967和1968年先後被世界田聯及奧委會採用——刮取口腔黏膜細胞,如染色檢驗後發現XY染色體就是男性,XX就是女性。

當時奧委會認為染色體測試「簡單、客觀和精準」,可是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就算只是分辨生理性別,都可以很難——有選手即使沒有其他女性生理特徵,但具XX和XXY染色體,患有克林菲特氏症的男性更會因有XXY染色體被判為女性。

世界田聯在1992年取消性別測試要求,指常規禁藥測試已足夠判斷生理性別,奧委會旗下30個體育項目國際總會也跟隨決定。當年冬奧則改用「SRY基因測試」,但又在數年間因誤判被取消;1999年奧委會正式取消任何性別測試。

事態在2009年又有轉變,南非田徑女將Caster Semenya被揭睾酮偏高,後來證實為雙性人,有陰道而同時藏有睾丸。世界田聯要求她接受療程,降低睾酮至10納莫耳以下,Semenya不服裁決,曾訴諸瑞士法院,但最終2020年被判敗訴。法院判詞指,降低睾酮的要求,是為了保證女性跑手能公平競賽。此次案例,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女選手睾酮濃度。

按世界田聯2023年最新規定,若女選手如Semenya般有SRD5A2,或「部分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則睾酮仍對體格有幫助)等3種DSD狀况之一,要降低睾酮至2.5納莫耳以下並維持兩年;與對跨性別女選手的要求一樣。

絕對優勢不同於競爭優勢

不少評論人指美國游泳運動員菲比斯臂展、乳酸代謝時間等體格都比人優勝;只限制睾酮,而忽視其他體格差異,可會是歧視?Harper就說,要分清楚「categorical advantage(暫譯:絕對優勢)」和「competitive advantage(競爭優勢)」。「體育劃分為不同類別,是為了讓每個類別內的競爭者,都可以有具意義的競賽。這不代表每個競爭者的能力完全相等。就如較輕量級的拳擊選手,無論怎麼奮鬥,都無法贏較重量級的對手;但同一個量級內,每個人有不同特質,有些是優勢,但仍可以公平比賽。(田徑、拳擊等項目)男女分賽也是同理,女選手無論多努力,都無法勝過男選手,男性有絕對性優勢。」

菲比斯很厲害,但退役8年來多項紀錄已被打破;而男女在着重力量的競技比賽上的差距,是無法彌合。「兩年前我在世界田徑錦標賽見證過美國選手麥卡芙蓮(Sydney McLaughlin-Levrone)的現象級表現,在400米跨欄以50.68秒破紀錄稱冠。同年,超過200個男選手跑出遠比她更快的成績;如果她要跟男選手比,連國內比賽都入不到圍。」

麥卡芙蓮剛在巴黎奧運女子400米跨欄,締造新世界紀錄50.37秒奪冠,但跟頂尖男選手成績相距仍遠。

科學研究「絕對優勢」 暫未有定論

身為跨性別女跑手,Harper完全理解運動員想用自己認定的性別參賽;對於以順性別認同生活的幾類DSD女選手,被指不符合女子組資格,更是遺憾事。「我認為只要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女人,那她就是女人。只是,菁英體育比賽的參賽資格,是另一回事。我建議人們多採用『體育性別(athlete gender)』的概念,在菁英比賽中,有絕對性優勢的女選手,為了維持有意義的競賽,暫時參加另一適當的組別。」

當然,所謂「絕對優勢」,目前學界未有完整定論,但Harper認為科學研究仍然關鍵。科學追求的從來不是定論,而是發掘真相的精神。Harper說目前就跨性別女選手體格優勢的認知,仍在「嬰兒期」,DSD也需要更多研究。她在2015年發表世界第一份經同行評審的跨性別運動員研究,以8個樣本分析得出複雜結論:經荷爾蒙療法降低睾酮的跨性別女運動員,較順性別女運動員,在長跑賽上沒有優勢;但隨後的研究亦發現前者的淨體重和肌重,在36個月荷爾蒙療程後,仍高於後者。

今年6月,有研究則顯示更複雜的結論:跨性別女運動員在一年的性別肯定激素治療後,比起順性別女運動員有更高的絕對手握力,但有更低的強迫呼氣量、相對跳躍高度、相對最大攝氧量。另一研究則指,若受青春期時受睾酮分泌影響,跨性別女性會有更強勁體格,如肌肉密度和肺活量等。「(對於DSD和跨性別女選手)睾酮不會是唯一決定體格優勢的因素,多種其他情况要納入考慮。不過,若要選擇一個體格指標,睾酮會是較好選擇。」

在有科學定論之前,可能有絕對體格優勢的DSD和跨性別女選手出賽,該怎麼辦?Harper樂觀地講:「如果體育管治機構和科學家合作,就每種體育的特點,根據這些選手已知的絕對優勢,為賽制做彌補措施,可以是最大程度實現共融和公平的進路。」

■Joanna Harper

Joanna Harper是醫學物理學家,曾任奧委會顧問,現在是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她亦是跨性別長跑運動員,四旬時從男跨女,隨後攻讀拉夫堡大學博士,並在2015年發表世界上首份經同行評審的跨性別運動員研究結果。

文˙ 梁景鴻

{ 圖 } Getty Images、路透社、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布偉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