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絕非一蹴而就,應該是在他遭到貶謫,擔任荒僻的遂昌縣令時,已經經營了一段時間,到1598年他棄官回鄉之後,終於完稿,一問世,就在文壇上獲得盛譽。見多識廣的沈德符(1578-1642)在《萬曆野獲編》中說:「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湯顯祖好友袁宏道評《玉茗堂傳奇》則說:「《還魂》,筆無不展之鋒,文無不酣之興,真是文入妙來無過熟也。」都驚歎《牡丹亭》文辭美妙,是足以流傳千古的文學經典。文人雅士盛讚《牡丹亭》,顯然聚焦在文字藝術的超凡絕倫,並未明確指出劇場演出的效果。我們不能確知袁宏道與沈德符是否觀賞過《牡丹亭》全劇演出,評論的是否劇場看戲的體驗,但從沈德符說的「家傳戶誦」,指的似乎是閱讀《牡丹亭》劇本,強調的是文章之美,並非舞台演出的驚艷效果。袁宏道的評論更是品賞好友的生花妙筆,點染人物情景,恰到好處,可謂「增一分則太多,減一分則太少」。於此可知,當時社會精英重視的,主要是劇本的文學成就,說的是文章天成,出入淡雅濃郁,穠纖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