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在香港有名的地產資訊網「宅谷」有個專欄,11月和舊同學飲茶竟然沾了光有人叫我仙人指路。其實在香港有不少朋友都是炒樓專家,在這20年來,開始的時候只是業餘的買樓收租作為退休養老,怎知後來連份工都辭掉,專心炒樓搵食,現在已經完全財富自由咗。應該問這些識途老馬才對。更好的當然是請教中原地產的老細施永青,最近他賣了兩處寫字樓套現4000幾萬。正如他曾經說的,放美金在銀行收息比平均租金收益還高兩厘,如果向銀行按揭貸款買樓收租,豈不是每月還得掏腰包賠錢?尤其是自2018年以來,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一直橫行震盪,物業沒有好像自2008年華爾街金融風暴後美聯儲推出零利率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10年期間香港樓價平均翻了3倍。有趣的是3年前,面對新冠疫情,美聯儲在零利率上還加碼了一個量化寬鬆無上限,央行資產負債表暴漲一倍,把華爾街的納斯達克指數在一年多推高了一倍。但香港的恆生指數和樓市卻無動於中,似乎外圍的天量流動性巳經不起作用。回顧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自此全球的政經格局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巨變,難道香港的資產市場已經靜悄悄的開始了質的調整?去年初歐美通脹失控美聯儲暴力升息,香港地產急劇下滑理所當然。施永青辦公室牆上掛着《滄浪歌》的「清斯濯纓,濁斯濯足」,他的行動寫在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