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昨日,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在香港舉行。國際調解院是全球首個專門通過調解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法律組織。分析人士指出,國際調解院是發展中國家為國際社會貢獻的國際法治公共產品,中國作為主要發起國和推動國之一,在構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新平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迹象表明,中國正在為推進更多的國際合作積極努力。國務院總理李強本周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外長王毅除在香港出席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還在福建廈門出席第三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認為,中國一貫堅持多邊主義,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參與全球治理是中國既定的外交方針,此前還發起亞投行,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參與發起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近期推進多項國際合作是此前外交方針的延續。
5月27日,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上三方通過了《聯合聲明》,表示將在經濟一體化、地區安全、能源安全、數字化轉型與創新、糧食和農業、人文交流等多領域推進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潔認為,從深層次來看,三方峰會昭示了一種政治層面的新動向,即全球力量格局正處於持續的重組與整合進程之中,更多國家希望以多邊主義對冲美國封閉保守的單邊主義。
受壓美關稅戰 多國尋合作
孫成昊認為,近年美國奉行單邊主義,尤其是發動「關稅戰」後,不少國家感到來自美國的壓力,有了更加積極謀求國際合作的需求,這種需求與中國外交方針不謀而合。
「中國參與推進這些多邊合作機制,不是要對抗誰和拉攏誰,更不是要建立什麼小圈子,而是切實通過國際合作解決現實問題。」外交學院教授盧靜表示。
在5月28日的第三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上,各方一致通過《聯合聲明》,中方還發布落實此次外長會共識的舉措清單,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倡議。
中國站台發展中國家 解決現實問題
盧靜分析,近期中國參與推進的幾項國際合作均指向解決現實問題。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上達成的共識,有利於維護自由貿易與開放合作,也為穩定全球產供鏈、保持區域和世界經濟健康運行增添了確定性;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共同發起國際調解院,填補以調解為核心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空白;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在減貧、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切實解決太平洋島國亟須解決的問題,也對全球南方國家加強團結合作有重要意義。
觀察人士指出,南方國家在近期國際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國際調解院的發起國,還是東盟、海合會、太平洋島國均為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國家,正成為參與國際治理的重要力量,而中國在南南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