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前日公布,科研人員在天宮太空站發現一個微生物新物種,命名為「天宮尼爾菌」。它具有輻射損傷修復、精準應對氧化應激等能力,其太空環境適應機制,將為人類在各領域精準干預微生物、太空微生物資源利用等提供新思路和路徑。
天宮尼爾菌被帶到地球已近2年,相關科研成果早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國際系統與進化微生物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兩年前採集帶返地球研究
神舟十五號太空人按照太空站工程航天技術試驗項目要求,在2023年5月採集太空站艙內表面微生物,之後低溫儲存。同年6月4日,樣本隨同費俊龍、鄧清明、張陸返回地球。經過地面實驗分析,以形態觀察、基因組測序等多學科手段,最終確認了這一獨特物種。
天宮尼爾菌是一類革蘭氏陽性的產芽孢細菌,隸屬於細胞桿菌科尼爾屬,與近緣物種相比,天宮尼爾菌在適應太空環境方面表現出色。它具備卓越的「抗壓」能力,通過調控桿菌硫醇(BSH)的生物合成,精準應對太空環境中的氧化應激。這種機制維持了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平衡,保障其在極端條件下也能穩健生長。此外,它在生物被膜形成、輻射損傷修復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特徵。
研究認為,天宮尼爾菌在太空站環境中展現出獨特的生存與適應能力,其太空環境適應機制不僅能助力定向的微生物控制策略設計,為航天、農業、工業和醫療等領域提供精準的干預思路;在太空微生物資源利用方面,其對一些有機物的利用能力,也為這些物質的可持續利用開闢了全新路徑。
由於微生物對太空人健康和航天器運行有潛在風險,因此各國一向會研究太空站的微生物,掌握其變化。太空站的微生物主要來源太空人自身內部或體表所攜帶,也可能是太空站本身物料、接入太空站的飛船或貨物等。太空的極端環境也使細菌暴露於微重力、輻射和高濃度二氧化碳中,所以這些微生物為了生存,必須演化適應環境。有關研究也有助於了解生命生存能力的極限,對未來星際探索任務至關重要。目前尚不清楚天宮尼爾菌是否會危害太空人健康,甚至影響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