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南近年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在三亞市亞龍灣度假區的博後村,藍色池水映襯着一棟棟白色建築,這個「網紅民宿村」,過往是落後的鹽鹼地,在發展特色民宿和旅遊帶旺人流後,人均收入上升近六倍。
享譽中外的亞龍灣,每年吸引不計其數的遊客,坐落此地的博後村佔了地利。不過在2017年之前,這個黎族聚居的村落,很少迎來遊客,村民靠種椰子和養豬勉強維持生計,村內畜糞污水橫流、環境髒亂。
74間民宿均配泳池 辦平價夜市
當時,每到旅遊旺季,準備進入亞龍灣的車龍塞到村外。「要是有十分之一的遊客來村裏過夜,發展機會不就來了嗎?」博後村委會主任蘇少洪表示,政府2017年起投入大量建設,完善公共設施,他也到台灣考察當地經驗,並聽取返鄉遊子的建議,村裏的民宿發展慢慢上了軌道。
現時村內共有74間民宿,每家民宿均配備藍色泳池,佈置迎合年輕族群口味。晚上還舉辦博後夜市,價格比度假區的餐廳便宜不少。2024年,全村接待過夜遊客約106萬人次,民宿業總收入逾1.5億元人民幣。
有鄉村未乘紅利 憂免稅水果衝擊
然而不是每條村都如此幸運。距離亞龍灣近20公里的大茅遠洋生態村,幾年前把閒置土地、房屋交由企業改造開發並享受分紅,村民同時可進企業打工。在合作下,14公里長的村道美化成為騎行步道。從高處俯瞰,宛如一條綢帶蜿蜒在青山間。
儘管依山傍水,平日遊客依然寥寥。「現在看點比較少。」大茅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學京表示,附近檳榔谷景區會帶來過路客,目前以省內遊客為主,整體營收「一般」,村民收入主要靠水果採摘供應遊客,規模小。
自貿港封關的具體政策未面世,不過李學京擔心封關後,來自東南亞的免稅水果會衝擊當地種植戶。「我們的想法是不能單靠自銷,要靠深加工,做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產品價值。」一二三產結合,即農民不僅從事種養,還要做加工,並且拓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農村服務業。這是內地近年力推的農村政策。
對此,有關人士對本報指出,封關後對本土種植業造成衝擊是「必然的」,但仍然要擴大開放,政府對「各種可能的影響」都有考慮,不排除有相應補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