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作為劃時代的偉大工具,電報陪伴人類走過了181個年頭。就像電報取代飛鴿傳書一樣,它被取代也是可以想像的事。不過,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義先指出,電報其實是「雖死未亡」,因為它的「魂」(數字編碼規則)已被互聯網等數字通訊繼承。
1837年,美國發明家摩斯受到電磁學原理啟發,萌生以電流傳遞信息的想法。1844年5月24日,摩斯在華盛頓國會大廈,向64.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發出世上第一份長途電報,電文「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蹟)」。
清廷卻一直禁止開設電報業務,除了守舊派指架設電纜破壞大清風水,兩江總督曾國藩也擔心會產生中外商人「以豪強而奪貧民之利」的結果。1871年丹麥大北公司鋪設上海至香港的海底線纜,不理清廷禁令,把線路引入上海租界、廈門租界的電報局。支持建設電報的直隸總督李鴻章,1877年在天津架設了一條直隸總督行館到天津機器東局約8公里的電報線。
隨着電報在中國發展,此後百餘年,無論是戰爭年代的軍情傳遞,還是公眾通訊的急迫消息,電報對中國長途通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直到現代通訊的冒起。2002年,大陸宣布由於電報業務日趨萎縮,取消發往台灣的電報業務。2004年,香港電訊盈科終止電報服務。
美國、泰國和印度的電報業務,也分別在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停業。每次有國家傳出停止電報業務,都會引起一陣惋惜。2017年、2022年分別是比利時、德國宣布不再經營電報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