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要聞

電報大樓昔「不打烊」 老員工憶電「母病速歸」最多

【明報專訊】北京老電報員對《北京日報》憶述,以往電報業務繁忙時,「母病速歸」和「今晚接站」一類的急電佔比最多。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人們湧向電報大樓,兩三天時間內發往唐山的電報多達上萬封,要用麻包袋裝。

位於西長安街、靠近中南海的北京電報大樓,1958年落成,是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綜合通訊樞紐,也是北京早期地標建築。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這座建築始終徹夜燈火通明,是北京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營業場所。

電報業隨電話興起沒落

在電話未普及的年代,電報是最便捷的通訊手段。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工資普遍只有一兩百元(人民幣,下同),發電報一個字收費0.135元,加上地址和姓名,一封電報要兩元左右,發電報屬於高消費。

1990年北京電報業務達到頂峰,超過了4440萬封。隨着家庭固定電話安裝量的增加,電報發送量趨降。1996年第二代的GSM、CDMA手機開始逐步普及,加速了電報沒落。2017年6月15日,北京電報大樓正式停止電報業務。

在浙江,杭州電信最後一名專職電報員任宏將於12月退休,1981年入行的他沒想到,杭州電報業務的終結早於他退休。他所在的「中國電報微信群」中,只有全國各地11名在崗、離崗同事。最近「電報退市」消息傳出後,任宏每天平均能發出15封電報,發電報者主要是學生、無線電愛好者和遊客。雖然遠遠不及當年,但也是進入現代通訊時代後,電報業務的「高光時刻」,在此之前,一年才發20份左右。任宏說,5月1日電報業務停止前,他會給自己也發一份,作為紀念。

(中國故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