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至今兩個月,美國外交政策大幅轉向;中國官方則稱「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美關係發展到了「新的節點」。北京國際關係學者肖斌接受本報專訪認為,面對特朗普隨性而為,中國的策略是對外「不變應萬變」、對內提高國家應對戰略競爭的韌性,包括發展經濟和科技創新,令國家自強、自立,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明報記者 陳灝
有分析稱,特朗普政府奉行孤立主義,中國有機會接過美國原來的角色,成為國際秩序新的主導者。任職於官方智庫的肖斌稱這種判斷是錯誤,中國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美國不會放棄全球領導,特朗普企圖讓未來的地緣政治格局分化為發達經濟體和欠發達經濟體兩大陣營對陣的情况。
據商務部下屬的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近一年各國對中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共計189宗,其中110宗來自巴基斯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有聲音質疑中國在「全球南方」的領導力。肖斌稱,中國採取的領導模式符合包容發展理念,能合作就帶領大家一起發展,有疑慮就各持不同意見;西方的合作模式相對要求較高。他稱中美都沒有這麽大的實力帶領全球,中國強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中美俄是大三角 有不同策略
肖斌稱中美俄三個國家之間是三邊關係,過去冷戰時期叫做「中美蘇大三角」,國與國之間有一定的相互聯繫,但每個國家在對另外一個國家的訴求、戰略目標和預期戰略是不一樣的;中美俄戰略競爭的基本邏輯都基於制衡威脅,不同國家、時期只是競爭策略有所不同。
肖斌稱從美國角度出發,美國把中國當作全球競爭的最大對手,對俄羅斯則通過烏克蘭問題逼對方作出更多讓步。特朗普實現戰略競爭目標關鍵在解決俄烏問題,保持北約內部團結、分化中俄關係,切斷中國的亞洲供應鏈,提高關稅戰效果。肖斌認為,俄烏和談陷僵局是因特朗普政府沒提出符俄羅斯與俄總統普京要求的條件。普京一直強調,想讓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的話,最起碼美俄關係要改善;第二是俄羅斯安全、穩定要有保障,具體而言北約不能在烏克蘭駐軍、向烏軍隊提供訓練,且烏克蘭常備軍要控制在5萬人以下。
德國《世界報》近日引述歐盟消息人士稱,中國有意加入英法倡導的「自願聯盟」,在俄烏停火後派遣部隊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肖斌認為,中國需要積極尋求在俄烏問題中的新角色,推動和平進程,並保持中俄關係的獨特戰略價值、積極回應歐洲國家的「安全自立」戰略、適時參與烏克蘭的國際維和行動。他稱中國需要拓展多邊合作與戰略空間,在關鍵議題上精準反遏制,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國情解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