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國兩會舉行期間,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前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反內捲」十分重要,「如果不從內捲中走出來,中國經濟是沒有希望的」,因為「內捲」最終會毀滅中產階級、導致「共同貧窮」,並衍生假貨等一系列問題。
明報記者 林迎 深圳報道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這是相關內容第三次被寫入中央文件,第一次是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同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 「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內捲」致商品低端化 損稅收就業
近期一直關注「反內捲」的鄭永年說,「內捲」表面上是商家惡性競爭、打「減價戰」,本質是存量經濟的競爭。「以前一杯咖啡20元,現在賣10元、甚至5元,但喝咖啡的人還是那麼多,如果價格下跌,咖啡的經濟總量就會愈做愈小。」他指出,部分人此有誤解,以為降價可使更多人消費得起,但相當於將所有東西低端化、變成「地攤貨」,實際後果是導致經濟萎縮,不利於稅收、就業,從業人員薪資水平無法提升,更令商品質量變差、假貨死灰復燃,最終毀滅中產階級、造成「共同貧窮」。
市場收窄產業同質化
城市間競爭加劇內捲
「企業也很無奈,只能降價。他們總想着自己能輸到最後就是贏家,但實際可能是『集體自殺』,最後整個產業都消失了。」鄭永年認為,現在中國經濟的「內捲」問題有文化因素,但更重要是國內、國際環境的產物,主要原因是市場變小、經濟活動領域狹窄,而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也導致「內捲」加劇,例如珠三角城市之間就有產業「同質化」問題,「一說低空經濟,一說新能源汽車,多少廠家一哄而上都去做,這就會導致『內捲』,最終產能過剩。」
「如果不從『內捲』中走出來,中國經濟是沒有希望的。」鄭永年相信中央政府亦是看到這一點,而最佳辦法就是釋放更多經濟活動,造成「增量」,企業便不會只在「存量」中競爭。「假設只有一家商店,大家只能去這裏,就有100個人排隊。但如果開出10家、100家商店,就沒有那麼多人排隊。只有低空經濟一個領域,大家都去『捲』;如果有更多的種類,那會有『內捲』,有幾家企業在正常競爭。」
他建議進一步放鬆管制,發展更多元經濟活動,例如香港有逾萬艘私家船,內地擁有很長海岸線,私人船舶產業卻沒有發展起來,「還有生物醫藥,現在監管過嚴,審批周期太長,價格又上不去。其實不是非要和醫保掛鈎、不是便宜就好,如果原研藥在我國落不了地,企業把專利賣給美國,我們還要高價從美國買回來,更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