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蛇年農曆新年過後,中國最火爆的話題非「杭州六小龍」莫屬。浙江省杭州市憑其高精尖企業一夜火遍全國,各省市都在發出「靈魂拷問」:科技「龍興之地」為什麼是杭州?杭州做對什麼?浙江省委宣傳部日前撰文表示,科企「成龍」的關鍵是政府、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各司其職。
明報中國組
「六小龍」是深度求索(DeepSeek)、宇樹科技、遊戲科學、強腦科技、群核科技、雲深處科技6間杭州科創企業,它們在人工智能(AI)、機械人、腦機接口和元宇宙等前沿科技領域處於領先位置。
DeepSeek推出的AI模型震動全球AI圈,推動全球AI技術普及和應用;研發春晚秧歌舞機械人的「宇樹科技」在全球四足機械人市場上佔近70%份額;「遊戲科學」開發的中國首部3A遊戲大作《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球;「強腦科技」的腦接口設備可與馬斯克的Neuralink比併;「群核科技」擁有全球最大的可交互三維數據庫,為智能家居和機械人訓練等提供數據支持;「雲深處科技」的機械狗,已於新加坡國家電網投入服務。
目前,輿論和科技界對「六小龍」冒起的討論已有共識,「六小龍」蟄伏多時,實力逐漸顯露。譬如本報去年12月推出的「科技生活」系列專題,其中有兩版介紹「六小龍」的宇樹科技、強腦科技,許多產品早已佔據市場。
與以寬鬆開放著稱的營商環境一樣,浙江官方也不吝分享經驗。浙江省委宣傳部日前撰寫長文,解釋一個產業強大,真正依靠的是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角色各司其職,創新鏈條環環相扣。
首先,良好前瞻性政策引導必不可少。比如2017年浙江專門印發「機器人+」行動計劃,成為全國首個提出該政策的省份。此後政策不因換領導而更改,關鍵是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
協調大學共享設備 推AI研發保險抑成本
中國特色體制下,政府可高效調配社會資源,故於經濟社會的運行不能缺席。比如浙江重點佈局的量子科技、合成生物、腦機接口、未來網絡等產業,有大量來自政府的技術、人才、土地投入,把市場沒有能力驅動的資源,引導到需發展的領域。
不過政府需確定邊界,更注重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浙江民營經濟發達,也因一直走民間驅動路線。當局履行「有事就服務,無事不打擾」理念,類似積極不干預,但再加上「服務」和「扶持」,成就許多科企。
杭州西湖區的藝創小鎮對遊戲科學這種數碼內容企業,3年內給予最高100%房租補貼或減免。宇樹科技在2017年研發四足機械人時資金鏈斷裂,杭州政府基金注資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並協調浙江大學實驗室共享設備,助其突破電機驅動技術瓶頸。
強腦科技2018年從美國遷至杭州後,政府提供5000平方米研發場地,前3年免租,並協助對接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做臨牀試驗,加速腦機接口產品轉化。杭州還首創「人才創業險」,為AI企業核心算法研發投保,若項目失敗最高賠付1000萬元,降低企業試錯成本。
設中心助評估項目 大學伙企業留人才
不僅要做到「有求必應」,杭州研究出很多辦法主動出擊。比如實施「科技特派員制」,選派專業人員進入企業了解困難,並提供針對解決方案。杭州還創建數十間概念驗證中心,協助判斷科研成果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在市場有否商業價值,協助科技成果轉化。一些地方有吃飯喝酒應酬習慣,杭州則主動撤出。
對科創產業而言,人才是決定性因素。杭州就「衣食住行」等因素推出多項優惠措施,每年引進超過30萬名35歲以下大學生;省內各大院校和本地企業亦深度綁定,讓名校畢業生不外流。
比如,浙江大學2018年設立全國首個AI本科專業,DeepSeek公司內40%的算法工程師來自該專業。雲深處科技創辦人朱秋國就是浙大教授,其團隊依託浙大機器人研究院,研發周期縮短60%。西湖大學為強腦科技開設腦機接口碩士聯合培養項目,畢業可直接入職。
商界參與孵化 基金千億規模
資金投入決定初創企業能否生存。杭州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旗下的杭州科創基金、杭州創新基金都是千億級規模,參與孵化大批科企,包括雲深處科技、宇樹科技、強腦科技等「小龍」。
杭州提出市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要超過15%;今年杭州將推行第一批145個省「千項萬億」項目,年度計劃投資896億元;實施市重點項目907個,年度計劃投資2271億元。
同樣是科創之城,遊戲科學卻棄深圳而赴杭州,最終《黑神話:悟空》從杭州誕生。據創辦人馮驥憶述,當時工作人員帶他在西湖區轉塘街道象山南麓藝創小鎮的象山藝術公社找場地,馮驥看中一棟辦公樓,尚處於研發前期的他不好意思地請求:「隔壁的兩棟樓能不能先別租出去,等我項目擴大了再來拿。」這個請求終獲藝創小鎮答應,為此那兩棟樓空置逾3年。
專家指粵改革慢 深圳太依賴外貿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杭州與各省市尤其是與廣東省有差異。除了生活成本、營商環境優勢,杭州高校較多,尤其工科發達,企業關係較融洽,讓創業創新相對輕鬆。他亦指出,廣東當前改革銳氣不足,深圳「後勁不足」。去年廣東全省經濟增長僅深圳一家獨秀,而深圳主要是外貿拉動,缺乏消費和投資,「如此看來,深圳要好好反思」。
《人民日報》指出,杭州經驗值得各地取經,但也要看到,各地資源稟賦、基礎條件不同,借鑑經驗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須因地制宜,尤需警惕「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