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ChatGPT大模型在全球掀起熱潮後,人形機械人正成為人工智能(AI)行業的又一熱點。小鵬、傅利葉、逐際動力等一批國內企業,紛紛推出人形機械人。工信部指出,人形機械人有望成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後,又一顛覆性產品。
手持遙控器輕推按扭,機械人便邁開雙腿向前行走,靈活轉身,坐下摺疊、手指抓金箍棒,通通難不倒它。這款身高約127厘米的「人形機器人G1」,有23至43個關節,是宇樹今年5月推出最新版的人形機械人。
於2016年成立的宇樹科技,原本是做四足機械人起家,看到AI技術最近幾年迅速發展,去年起進入人形機械人的領域。儘管是市場新兵,但宇樹這款G1的基礎版售價「震驚市場」,僅售9.9萬元(人民幣,下同),是雙足人形機械人首次降到10萬元以下 。原因在於,機械人的電機、控制器、激光雷達等關鍵零部件是自研,能實現量產。
仍處早期發展階段 買家用於二次開發
宇樹科技市場部經理黃嘉瑋表示,人形機械人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買家以科研機構、大學為主,主要用於二次開發,「相當於我們提供本體,讓公司去作探索」。包括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都是買家。目前也有早期的工業應用場景探索,例如與蔚來、吉利的汽車工廠合作,部署機械人自主搬運。
他表示,目前限制機械人商業化落地主因有二,一是機械人整體性能,包括續航、負載能力還待加強;二是大腦即AI能力,這是當下全球整個行業最需要去攻克。「我們希望未來機器人愈來愈智能,能走進家居自主地掃地、收拾衣服,有自主處理能力;如果只是做單一工序,現在(機械人)也能透過模仿學習、數據訓練出來」。
仿生機械人顯「笨拙」 AI能力成瓶頸
當下的仿生機械人,不論人形機械人還是機械狗,仍然顯得有些「笨拙」。今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大部分人形機械人處於「坐着」、「掛着」,或「躺着」的靜止狀態,即使到了表演時間,能完成的也僅是在數米不平整路面行走。
宇樹科技創辦人王興興曾表示,當下所有機械人最大的瓶頸,還是基層AI的能力,「沒有達到一個像初代GPT或初代通用AI的能力」。但他個人感到樂觀,可能在3至5年內,在工業或服務業能真正有終端產品的出現。不過由於投入AI十分「燒錢」,目前宇樹在這方面投入較為保守,公司不會「All in」人形機械人。
高盛估2035市場空間萬億元
Tesla料需求遠超電動車
據高盛報告預測,2035年人形機械人市場空間有望達1540億美元(約1.2萬億港元)。Tesla認為,人形機械人的需求量長遠來看,將遠超電動車,或會達到100億至200億個。
目前,國家也把人形機械人產業提升到戰略地位。2024年1月,工信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將人形機械人位列「創新標誌性產品」之首。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也發布行動方案,鼓勵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