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要聞

馮驥:AI時代遊戲需賦人的獨特價值 《悟空》之父堅持「慢工出細活」 文化創作避教條化

【明報專訊】被譽為中國遊戲之光的《黑神話:悟空》(下稱《悟空》)大熱,引起如何打造3A遊戲大作的討論,包括人工智能(AI)的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融入等。不過《悟空》之父馮驥前日直言,在AI時代,創作者更需要耐心,去思考哪些部分是技術取代不了,是人的獨特價值可以賦予產品的;而在文化創作形式上,「應該避免教條化」。

明報記者 王佩凡

AI技術拉平水平 更需磨練技藝

由遊戲科學開發的國產遊戲大作《悟空》8月20日上線,旋即引發現象級熱潮。數據分析預估頭一個月《悟空》銷量破2000萬份,累計收入達68億元人民幣。就在上線滿月之際,遊戲科學創辦人兼CEO馮驥參加北京文化論壇文化潮流沙龍,分享創作理念。「慢工出細活」,馮驥說,要想跳出千篇一律,只有花時間加入個人風格和雕琢,才能在技術帶來的衝擊中,脫穎而出。

在談論AI技術提供的便利時,馮驥表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一鍵就可以出來很精美的東西,甚至可以取代九成的翻譯工作,完成本地化內容,「甚至已經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需要」。他話鋒一轉指出,但也正是因為技術讓一些事情變廉價、變快,會拉平大家的水平,「看上去所有人不分積累的差距,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時想把事情做好,更需要慢工出細活的精神。

「從我們做產品的經驗來看,所有能夠城市化、算法化,以及AI生成內容化出來的東西,它的個性、它飽含的情感,相對會平庸。」馮驥說,也許在技術變強的時代,大家可以很高效地做事情;但仍然要耐心,要用更長的時間,去思考哪些部分是技術取代不了,是人的獨特價值可以賦予產品的。他稱,也許未來技術會更高,也許它更需要人投入得更久;但在這個過程中,磨練的技藝不會流失。

用三四年跑全國掃描場景

重新演繹「陝北說書」受肯定

現年42歲的馮驥,2004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畢業時,因沉迷遊戲《魔獸世界》放棄考研究生,花光錢玩遊戲,甚至最後要向同學借錢生活,為了生計只好進入遊戲公司工作。2007年馮驥撰文批判遊戲背後的資本,把遊戲玩家當成羔羊。2008年馮驥加入騰訊,2014年因理念不合離職創辦「深圳市遊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幾年後,2018年2月馮驥決定重拾公司初心,埋頭做一款單機動作遊戲,最終《悟空》面世。

《悟空》6年半的創作過程充滿各種艱辛,馮驥前日就談到遊戲引擎場景的資產庫。在此之前的資料庫並不是完全來自中國的內容,團隊自建了一個掃描團隊,用三四年的時間,跑了全國上百地區,不間斷地掃描中國的建築,也掃描了中國不同的地貌、山川、岩石、文玩,甚至地表。

遊戲第二章節的黃風嶺關卡讓許多玩家難忘,馮驥着重分享創作上的文化範疇。他說,在設計之初,遊戲主美術楊奇便設計了一個拿着三弦的角色。音樂負責人說,想試一試陝北說書的方式,團隊便找了一段現成的陝北說書,搭在角色上,發現「驚人的和諧」。

但他們並沒有止步於此,團隊將遊戲裏整個關卡的引導都換成用陝北說書,還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熊竹去重新演繹遊戲裏的唱詞,配合動作捕捉技術(動捕),甚至手指的動捕以契合節奏。最終的成果,受到了全世界玩家的歡迎,在YouTube上,關於陝北說書的遊戲短片,播放量都在百萬級別。

中華傳統文化跳出原作表達

《悟空》推出後,得到官方力捧,標榜其中華傳統文化內核。但其實《悟空》形式上也非常新穎,包括跳出了《西遊記》原作和影視化作品的表達形式,馮驥認為,在文化創作形式上,「應該避免教條化」。

「我們覺得一個產品,或者你希望流行的一個產品或娛樂內容,它拋開文化,也要經得起考驗。」馮驥解釋說,遊戲的質量、內容的有趣程度也要非常好,國外玩家才有可能在下一步去了解人物關係和文化。反過來,如果一個中國的遊戲團隊願意用中國人的眼光、中國人的思維去講一個外國的故事,比如北歐神話、美國建國,如果能得到市場認可,其品質能擊穿海外用戶的感知,這也一樣是優秀的中國文化輸出。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