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科技改變勞作,在生態農業這裏完全是「逆道而行」。在各種科技增產聲中,生態農場打出的旗幟顯然十分另類,國內能接受生態農業概念的農民更是寥寥無幾。本報記者近日探訪了山東省一個生態農場,一位科學家在此「落地」進行生態農業試驗18年,其「不減產、保生態、漲農價」這些聽起來十分像噱頭的生態農業口號,是否能實現?
明報記者 王佩凡
蝴蝶飛舞,綠草叢生,各類植物交替分佈。比起傳統農田,這樣的場景怎麼看都更像自然環境。讓農業回歸自然、讓作物與草共舞,是生態農業的終極追求和目標。
學術界公認美國密蘇里大學土壤學家William Ablerche 於1970年首次提出「生態農業」這一概念。在中國,「生態農業」概念於1982年在寧夏銀川召開的全國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中國科學院大學蔣高明教授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新定義,即利用生態學原理設計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在全部種植或養殖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激素與轉基因種子(六不用);或僅使用少量化肥而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的農藥(五不用)。這兩種農業模式的要求高於目前公認的有機標準和綠色標準,包括不得檢出農藥殘留。
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2006年7月,蔣高明帶着生態農業研究課題和一支由十多個人組成的科研團隊回到山東家鄉,高價承包一片低產田建立「弘毅生態農場」,開始了他至今18年的生態農業新模式試驗。
牛糞堆地作肥料 少除草不施藥省工錢
「我家果園一共40畝,現在兩個人就完全足夠,施肥也夠。」和蔣高明農場同村的果農蔣先生,受蔣高明號召跟隨其做法。每次回村,蔣高明都會去他的果園做技術指導。蔣先生介紹,果園施肥時,只把牛糞堆在地裏,牛糞隨雨水被植物吸收。他很少除草,不施農藥,不經常灌溉,果園因此更能節省工錢,而目前當地人工費日趨高昂,僱用一個人一天要用100至150元(人民幣,下同)。除農忙時節外,蔣先生平時很少回果園,他在外地還有一份公務員的正式工作,農場日常由他父親管理。
野草獻養分 為作物擋蟲災
深入果園內部,隨處可見牛糞和雜草,與周邊田間、果園的寸草不生情况完全不同。蔣高明指出,農民們有關野草搶作物養分的認知錯誤。他解釋道,所有的植物都含碳、氮、硫、磷這些元素,農業生態最缺的是氮,不缺磷和鉀,因為土裏都有。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都含有氮;氮素是有機的,回到地裏變成無機氮,變成氨根,甚至變成了多肽鏈,植物就能吸收,就當肥料回到地裏去了。
所以等野草死了以後,把養分還到地裏,其實是貢獻養分。另外有草的地方,草的根系還可以保水,即便早前山東碰上旱季,草根部還是濕潤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野草還可以當做其他蟲類的食料。即便是被當做害蟲的蝴蝶、蚜蟲、蝗蟲等,在生態農業裏,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態體系可以依靠。
作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解釋起生態環境,卻毫不枯燥。他說,一般害蟲,其實吃的是和作物相伴而生的草類。有了這些草,害蟲反而不會去禍害作物。但如果除草後,這些害蟲物種感覺到有生存壓力,第一反應就是繁殖後代。繁殖了大量後代之後,又會來吃作物,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而且害蟲們都有自己的天敵,只要實現生態平衡之後,就不會出現蟲災。」所以,蔣高明無論是種樹還是種地,都不需要一遍一遍地除草,甚至他認為「與草共舞」才是最科學的方式。
車厘子貴市價3倍 未摘已售完
現場可見,果園內種了車厘子、奇異果等高價水果。今年的車厘子又是豐收年,生態農場的車厘子一公斤賣到120元,是市場上普通車厘子價格的3倍左右。雖然價高,車厘子長得也比市售的小,且口感酸甜(沒打增甜劑),但蔣高明說,其農場的車厘子十分受歡迎,許多果子還在樹上,10天內就已全部預售完,部分在去年就被訂購。
觸動利益阻礙多 蔣高明:初心不變信心增
儘管聽起來,生態農業解決了現代農業的所有問題,但在推廣實行的過程中仍然阻礙重重。首先,生態農業出盡奇招地否定了生產邏輯,也對農民的認知造成了衝擊。其次,不用化肥農藥之後,許多化肥農藥廠都要關門大吉,這不止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也會讓一批人丟掉工作。此外,消費者習慣了低價且口味改良後的食物,生態農業提供的高價、未經改良口味的產品,消費者也不一定能很快接受。
早前閉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綠色轉型提出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化改革目標。
蔣高明說,他推行的生態農業,就是要用生態技術改變現有石化模式(農藥、化肥、除草劑、地膜、激素等大量使用),建立良性的循環模式。過往有「中國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的反對聲音,蔣高明認為,實踐證明生態農業能實現。回看這場持續了十多年的試驗,「這個初心沒有變,而且信心越來越大了」。
(中國故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