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逾百年過去,魯迅塑造的孔乙己形象,近日在內地互聯網爆紅,高學歷網民紛紛用孔乙己來自嘲就業困境。「學歷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一串比喻,把高學歷年輕人的就業焦慮和無奈寫滿紙上;而「知識改變命運」教條失靈,也直接反映了中國社會變遷。
明報記者 王佩凡
名校海歸投身IT大廠 職途顛簸
每年三月份,是各類企業春季招聘最集中的時刻。「海歸」賈小姐向許多北京的互聯網「大廠」投了簡歷,「官網上的招聘郵箱全部沒有回覆,招聘軟件投的簡歷,人事部門都是『已讀不回』。」投遞簡歷逾月,賈小姐只收到一家公司婉拒的回覆。
賈小姐求學於韓國排名前十的大學傳媒學系,畢業後在南方新一線城市互聯網「大廠」娛樂線工作了兩年。去年十月份公司撤部門、裁員,交涉3個月後,她早前拿到了補償金。賈小姐決定離開南方,到北京來闖蕩一番,選擇的職業依然是讓她「元氣大傷」的互聯網大廠,可惜此路目前仍是遙遙無期。
師範生難競爭 學歷高牆難攀陷抑鬱
不只是大廠員工,師範畢業生也遭遇了就業困難。北京的張小姐,大專升本科,畢業於一所師範類大學。畢業之後,她發現公立學校對教師的學歷要求很高,她無法與人競爭;民辦類學校雖然把要求放低,但她的條件也去不到好的學校,而且同事之間競爭激烈,完全不適合她。
心灰意冷的張小姐決定回學校繼續深造考研,但她連考三年都沒能通過,最終患上嚴重的抑鬱症。「開始就是掉頭髮,拒絕和人溝通,後來就是沒有食慾,嚴重的時候甚至連嘴都張不開,也開始有了極端的想法,覺得自己就是個廢物。」在與家人溝通之後,張小姐開始了入院治療。
在疫後經濟下行的情况下,年輕人就業受衝擊情形相當普遍。當有人用「孔乙己文學」映襯自己處境時,旋即在互聯網引起強烈共鳴。《孔乙己》1919年4月發表於《新青年》,在魯迅小說中,孔乙己窮困潦倒,卻依然穿長衫維護最後的體面,不願做「低賤」工作。
一些網友說,「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找別的活做,可我又偏偏讀過書」,「如果我沒有上過大學,那我一定會心安理得地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有自媒體評論,人們將學歷視作自我禁錮的「長衫」,孔乙己文學是對於就業形勢和階層固化的不滿。
共青團批「自甘墮落」 網民洗版表不滿
眼見職場負面情緒冒起,官方喉舌接連發力安撫。央視網指出,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為讀過書,而是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長衫是衣服,更是心頭枷鎖」。評論稱,「孔乙己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代有志青年絕不會被困在長衫中」。
浙江宣傳部的文章認為,學歷和知識絕非「長衫」,而消極、逃避、不敢面對現實的思想枷鎖,不會運用知識,才是真正的「長衫」。《安徽日報》認為,放不下身段的人,孔乙己不是個例,放眼當下,這樣有「身分歧視」的人比比皆是;脫下「長衫」並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而是給了自己調整方向、審視自我的機會。
共青團中央一篇批判文章更激化官民對立,文章稱「孔乙己文學」是對安分守己寒窗苦讀年輕人莫須有的侮辱,認為只要出來工作,不管幹什麼,都無貴賤之分;「教育始終是保證個體完成身份轉變的最佳『賽道』」,並不是每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內心都住着一個「自甘墮落的孔乙己」。
針對共青團中央的文章,網民洗版式表達不滿,有人要求共青團人員都下鄉耕田、去當清潔工,把崗位讓給高校畢業生;有人反諷稱「讓官員子女去享受種地、放牛,讓底層待業學生去做艱苦的辦公室工作!」也有人指出,官方一向介紹《孔乙己》小說是在深刻揭露舊社會的制度,在共青團眼中卻變成批判孔乙己好吃懶做。更多人的要求很樸素,一條要求落實勞動法、解決工作真正困境的評論,就得到8.6萬個讚。
就業問題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表示,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要懷有一顆「平實之心」,結合自身情况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還要從最基本的工作、最基礎的環境做起。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信思金委員建議,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制度等改革,強化產、教協同育人,加強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度;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增加崗位數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