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報告建議下屆政府「要持續改善民生」,去年「社區食堂」作為國務院部門「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試點工作內容,自通知發布以來不時受到關注。本報記者近日在京採訪所見,市場化經營模式下,食堂生意並不算紅火。對於經營者來說,若想惠民又可持續,惟待政府更多支持。
傍晚6時,位於朝陽區勁松社區外的美鄰社區食堂陸續迎來客人。「看看吃什麼」,服務員熱情招呼,碰上熟客順便聊幾句家常。食客中男性佔多數,也有較為年長的夫妻。食堂員工表示,這裏已經開了兩年半。事實上,記者在京看到的社區食堂,並非政策產物,大都運營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
食堂:去年疫情時生意好點
美鄰社區食堂16元(人民幣,下同)的兩餸飯有10餘種冷熱素菜,如木耳絲、滷花生、麻婆豆腐、番茄炒蛋等;葷菜則有糖醋魚塊、雞腿、炸酥肉等四五樣。此外,亦有按餐牌點單的碟頭飯、餃子和麵食,售價在10幾至20多元不等。食堂設外賣,售賣3元一個的「鄰裡大包子」,吸引附近居民收工後前來購買,當次日早餐。
約可容納四五十人的食堂,晚市最旺時段不足半數入座。「去年疫情那會生意好點兒」,樓面阿姨說,「今年大家都不怎麼來吃了,不知道為什麼」。
國貿CBD附近的光華里社區的食堂開業近兩年,食堂內掛滿錦旗和獎牌,承辦的餐飲公司屢獲北京市養老服務「先進單位」。食客除附近居民外,也包括周邊寫字樓白領和外賣小哥。醋溜白菜、香菇雞肉加3元米飯共計35元,價錢和香港外賣的兩餸飯相差無幾。「這麼貴,我還不如在公司食堂吃」,一名白領聽到價錢感嘆。
翻查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幾年前已有城市提出建設社區食堂。2019年,上海市將「新增200個社區老年助餐點」列入政府實事項目;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將「新建改造社區食堂」列入市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到該年底建成140個。截至2022年,天津市在全市開辦1700多個老人家食堂。
有店半年虧10萬 盼獲更多支持
社區食堂大部分採「政府牽頭、市場化運作、引入第三方運營」模式,美鄰社區食堂便是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的一環。街道辦提供平價租金,引入社會資本運營。一名於北京奧體公園附近社區的食堂店長表示,開業前曾研究相關政策,發現暫時無法享受任何補貼,菜品利潤低,開支沒少,疫情半年虧了10萬。「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這樣運轉起來也更有底氣」。
明報記者 劉曉宇
(2023全國兩會)
相關字詞﹕兩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