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兩會「戲肉」之一的機構改革方案前日披露,但只涉及金融、科技、大數據等少數領域,與傳言的「勁爆」程度完全不符,甚至與習近平之前預告的「力度比較大,涉及面比較廣,觸及的利益比較深……對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都相去甚遠。不過,這僅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涉及國務院的部分,按照5年前上次機構改革的前例,整份機構改革方案,要待兩會結束後才會揭盅。
鄉村振興局成短命國家局
從已公布的內容看,很多改革甚至給人翻來覆去「翻燒餅」的感覺。例如,國家外國專家局,原來就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的國家局,5年前才劃歸科技部,今次又回歸人社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原本就是國務院直屬機構,5年前才劃入市場監管總局,現在又重新變回國務院直屬;中國老齡協會,原來就由民政部代管,5年前改由國家衛健委代管,如今又恢復由民政部代管,上述3例,都似乎證實2018年上次機構改革的失誤。而前年脫貧攻堅結束後才由國務院扶貧辦改名的國家鄉村振興局,只存在了不到兩年,就壽終正寢,成了近年最短命的國家局。
雖然有關黨中央機構的改革內容尚未披露,但與重組科技部有關,方案透露了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以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而中央科技委的辦事機構職責就是由重組後的科技部整體承擔。難怪新的科技部甩掉了很多具體事務的管理職能,以致有人懷疑其地位不是加強而是削弱了,但只要明白它作為中央科技委的辦事機構,就知道它已經轉型為一個強化戰略規劃、策劃體制改革、資源統籌、制定政策法規、督促檢查等宏觀管理職責的綜合協調機構。
科技部重組成黨中央的「骨」
在科技部重組轉型的說明中,最後一句稱其「仍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這個「仍」字似另有玄機。5年前的機構改革方案中,科技部與司法部等部門一樣,已經「重新組建」過一次,但那次只稱它們「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並無這個「仍」字。那次同時重組的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民委),卻有「仍」字,而國家民委上次的改革的重點正是「歸口中央統戰部領導」,但「仍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由此觀之,今次科技部的重組,與5年前的國家民委重組一樣,都是變成國務院的「皮」,黨中央的「骨」。
國務院權重不再一樣
類似的「影子部門」在國務院組成部門中還有一些,如國防部只不過是中央軍委國際合作局的「皮」;司法部就是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的辦公室所在,部長賀榮身兼中央依法治國辦副主任,「中央依法治國辦秘書局」是該部排名第一的司局;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就設在農業農村部內,該部部長唐仁健兼任中央農辦主任。所以說,今次改革後,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仍」是26個,似乎一個不少,但權重已大不一樣了。
文:孫嘉業
(2023全國兩會)
相關字詞﹕兩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