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由紐倫港變紐倫坡?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的警示(文:林緻茵) (09:00)

英國智庫Z/Yen和中國發展研究院日前發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當中最受關注的數字,當然是香港被新加坡「爬頭」——香港在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降一級,名列第四,新加坡則升至第三位。報告發表當日,香港仍在實行「3+4」(3天酒店檢疫加4天家居醫學監察)入境措施,商界政界紛紛促請政府交出通關時間表;有意見更指調查結果正好證明香港不通關等同坐以待斃。

筆者撰文之時,政府已經宣布把入境檢疫放寬至「0+3」;至於香港在通關後能否失而復得,讓商機、人才、活動回流,有官員持樂觀態度。不過,這個排名背後的含意,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排名是怎樣計算出來?

GFCI調查每半年進行一次,評估全球119個金融中心。排名受兩部分的數據影響:第一組數據是重要因素(instrumental factors)分析,該研究機構蒐集了151項具代表性的全球指數,如世界銀行的「營商便利度」、量度免簽證進入國家數目的「亨利護照指數」(Henley Passport Index)等;第二組是量性數據,研究機構透過網上問卷,收集包括國際企業高層對各個金融中心的評分。

香港今年的整體評分較半年前增加了10分,但因為比新加坡低了1分而跌出三甲。調查主要於9月前進行,新加坡去年尾開始已逐步開放邊境;香港於調查的大部分時間,仍在實行嚴格的入境安排。

換言之,就算新加坡比我們早了一年試行入境免隔離,兩者的分數仍是只差一點點,看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仍然有不少「老本」。報告評價各個金融中心在5個領域的綜合競爭力,包括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發展水平和聲譽及綜合。由於這些指標涉及制度和基建等長期因素,香港憑着其底子,仍能抵禦短期因素的影響。報告亦明確指出香港和東京排名下跌,主要歸因於入境措施。故此,當我們要分析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否被對手取代時,也要知道我們到底是永久失去優勢,還是因短期的防疫要求而失利。

香港面對的隱憂

報告中關於香港金融中心狀况的調查結果,亦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警惕。

於去年同期的調查中,香港綜合競爭力在上述5個領域裏,均能躋身前7名;在本年3月的調查中,除了金融發展水平下跌至第11位外,香港在其他4個領域上的表現也屬前5名。然而,在剛發布的調查中,香港在5個領域中無一能夠躋身前5名,在「聲譽及綜合」這一領域的排名跌幅最大,由上次調查的第3位下跌至今次的第9位。「聲譽及綜合」所歸納的因素,主要是關於城市品牌與吸引力、創新程度、文化多樣性,及與其他金融中心的比較定位。

以上結果,可能反映了嚴格的防疫措施維持得愈久,香港能夠維持競爭力的能力愈弱。香港品牌的吸引力下跌,不利於與其他地方爭奪人才、投資者和盛事主辦權。

除了5個領域的綜合競爭力比較,報告亦通過相關行業從業人士提供的反饋,分析各個金融中心在金融相關行業(包括銀行業、投資管理、保險業、專業服務、政府和監管部門、金融、金融科技和貿易)中的表現。調查中,香港在銀行業、保險業、專業服務和貿易的表現,也屬於前5名。香港在這4個行業上的優勢,與過去兩次的調查結果相若。

但我們需當心相關行業人才流失的影響:以會計業為例,香港會計師公會在上月指防疫措施對業界帶來衝擊,今年公會流失率錄得11%,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大型金融機構或金融監管機構的流失率亦達30%。

這一點也反映於GFCI的5個領域中,香港在人力資本上的排名:香港的排名比上次報告下跌4位,表示香港獲得專業人才的能力已被其他金融中心追上。

當對手已變得更強……

翻查過去5年的GFCI報告,香港曾獲得的最高排名為第3位,紐約和倫敦具有難以超越的優勢,明顯拋離對手,真正的競爭是在第3至第10位的排名。香港與新加坡近幾年排名相差約一至兩位,新加坡除了在2020年3月曾一度超越香港,其他大部分時間也稍遜於香港。但這次的結果,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排名第3至第10位的每個城市之間只相差1分,可見競爭之激烈;第二,新加坡的評分在半年內激增了14分,排名由第6名一舉躍升到第3名,而其過去從未躋身三甲。由於研究主要在9月前進行,10月起是國際盛事的旺季,故近日令新加坡盡享優勢的因素,可能還未計及在這次調查內。

新加坡等鄰近國家的競爭意識,近日已表露無遺,他們亦透過「超前部署」贏得了回報。這些短時間內成功由香港手中奪取商機的經驗,只會鼓勵更多競爭。在宣布「0+3」之時,特區政府其實還未交出任何通關時間表;而香港一天未交出時間表,一些籌備需時的國際盛事仍有機會轉投其他地方。

港府需有先見之明完整部署

近年在疫症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下,風險分散成了新常態,這點在全球供應鏈的佈局中更加明顯。就算某些商機和盛事只是短暫流向了其他地方,但假如這些活動能夠順利在其他地方舉行,他們在國際間自然能贏得地位和口碑,主辦單位和參加者亦會多了一個選擇。

雖然特區政府未必需要就報告作具體回應,惟調查的結果是一個警示,更反映了近半年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印象。這正好證明,政府需在提高香港整體吸引力和人才政策上表現出先見之明和完整部署,事後挽留只會令機會拱手相讓。當對手變得更有準備,我們更需知己知彼,才不會令優勢永久流失。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