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唐英傑案|辯方專家以訪談研究「光時」意義變化 官質疑何不用是非題 李立峯:意義建構是持續過程 (19:00)

《港區國安法》首案唐英傑案第12天的審訊今午(13日)繼續,辯方第二名專家、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出庭作供,他指出「光時」口號的意義會隨時間而改變,有不同可能性。他舉出焦點小組訪談的例子,稱某參與者說一開始不敢在示威現場叫口號,因口號與港獨相關,而他並非港獨支持者,但後來他改變想法,認為口號代表追求公義和自由,亦代表香港人的精神,於是開始在示威時叫喊。7月14日報道:李立峯反駁控方專家「光時」僅一種詮釋論 稱「革命」可代表「重要改變」

李立峯供稱,他是傳播學專家,專門研究社會運動,他在本案所關注的問題是「光時」口號在傳播學上的意思,於是他進行連登討論區帖文統計、焦點小組訪談及示威現場的問卷調查。就連登帖文統計,他分析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香港獨立」、「五大訴求」等關鍵詞,於2019年期間每天出現在討論區帖文的比例。至於焦點小組訪談則涉及40人,全部均為運動的參與者。

李立峯又解釋量性與質性研究的分別,認為通過質性的焦點小組訪談,可得知人們理解口號背後的複雜想法。不過3名法官先後提出疑惑和質疑,法官彭寶琴問,既然探討參與者對口號的理解,為何不直接問是非題。李立峯表示,社會科學並不會視人的心裏只有一個真實的想法,意義建構是一個持續過程,當參與者在他人面前表達和疏理想法,此過程才會創造意義,焦點小組就是看人們如何建構意義。法官陳嘉信亦質疑,會否有受訪者表裏不一,不說出心中的想法,李立峯稱有這個可能,但他認為參與者不可能全部都說謊。

唐英傑案 相關赧道:

辯方專家曾受訪談民主派總辭 控方引用問梁天琦補選策略 專家:是審訊我嗎?

相關字詞﹕唐英傑 港區國安法 李立峯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