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傳書青鳥遞情難 盼蝶重活解語花 ——從馬英九大陸行看兩岸三地形勢(文:劉銳紹) (09:00)

台灣前總統、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前往大陸展開「祭祖和平之旅」,成為近期兩岸的新聞焦點。他與大陸之間,有新與舊、情與怨、現實與淵源的矛盾和演進,也是兩岸關係起伏的縮影,更是政治與民心的糅合與碰撞混合體。當中,香港曾在兩岸三地扮演某種角色,但如今已不能再作紅娘,令我頓生「傳書青鳥遞情難」之痛(語出任劍輝《紫釵記.塞外愁懷》),復盼「蝶來活了解語花」(語出白雪仙《牡丹亭驚夢.幽媾》),不要讓有心人嘔心瀝血變嘔血,故有今天標題。

(1)馬英九與三地的「鴛」與怨

由於馬英九此行仍在進行中,成敗利弊,稍後再談;在此先引述昔日一些事例,對日後也有啟示作用。這些具體事例,不一定全見於兩岸官方的公開資料或紀錄,但永存在操作人員的歷史心瓣之中。如不相信,則當作天空小說好了。

──末代港督彭定康時期,曾有建議:如港英政府基於其需要,與台灣互設官式辦事處,北京應樂見其成。其構想是,港英政府與台灣易談,日後的特區政府則難矣;如成事,這個辦事處在回歸後即可成為香港與台灣的一個橋樑。惟北京和香港有人反對,認為不能讓「兩個資本主義城市走在一起,成為反對中央的力量」。彭定康後來也免得為他人作嫁衣裳,此事不了了之。

──1997年初回歸前,彭定康同意讓馬英九來港(隱藏「不知他日後還能否來港」之喻),馬英九在廣華醫院取得其在港出生的證明。假如北京與他的關係不好,萬一他日後憑此紀錄申請香港身分證,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必須妥善處理。1998年,馬英九當選台北市長,隨即有人建議他盡快訪港。2001年他來港訪問,並公開邀請香港時任特首董建華回訪台北。可惜,至今尚未有一名香港特首在任內訪問台灣;而台北與上海卻遲來先上岸,已搞了多屆雙城論壇。

──2000年陳水扁當選台灣總統後,在其上台之前,傳聞兩岸有關人士在港接觸,話題是「特殊的一個中國」定位(即間接承認兩岸未能統一的現實,但屬「一個中國」),以及廈門與金門的「小三通」。如今,「小三通」和「大三通」先後成為事實,而兩岸未統一也是至今的事實。

──我無意深究上述事例的得失和原因,因為知之甚少,但這些事例可以深刻反思:為什麼不能抓準時機?兩岸有沒有接口位?接不上是技術困難,還是各種利害關係的衝突和分歧?當中,有台方的原因(例如大陸經常指摘的「兩國論」和「台獨勢力」),也有陸方的原因(例如台灣經常批評的對台強硬政策和軍事威嚇)。無論如何,決策者不能短視,不宜急功近利,必須有超常的耐性和高瞻遠矚的預示能力,而不能強調單一角度。環視今天的兩岸三地,原有渠道(兩岸之間的海協會和海基會,香港與台灣之間的協進會和策進會)都已名存實亡。假如上述提及的事例和策略有效,也許兩岸三地的形勢不至變成今天模樣。

(2)兩岸癥結依舊  不能寄望英九

──目前兩岸的最大分歧有兩方面:從政黨層面來看,台方認為「統一」即意味台灣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完結,不會出現大陸說過的政治承諾;從民間層面看,政治制度差異是最大的分治原因,台灣已經一人一票直選總統,無論好壞,都是他們的選擇權。

──大陸努力從經貿利益、民族感情、實際壓力等方面應對兩岸局勢,惟經驗證明,經貿利益只到姿態上支持統一的台商身上,而實際壓力則落在台灣民眾身上。至於民族感情,更是虛無飄緲。且看昔日民進黨經常引發的「省籍問題」,如今已經炒不起來,因為超過九成的台灣人(不管原籍)都在台灣本土出生,仍有大陸情懷的老一輩已所餘無幾。所以,必須有新思維和新辦法,才會產生新效果。

──馬英九此行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很多人都有這個願望,惟在今時今日的背景之下,儘管馬英九及大陸努力平衡和低調(馬不到北京,接機的只是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但此行讓外界感到政治意味仍然濃烈,低調和掩不住的統戰味道,反而形成一種彆扭的狀態。馬英九自稱是「台灣前總統」,大陸則只呼其名,暫未見其他稱號。况且,馬英九「登陸」之日,正是盛傳蔡英文即將過境美國之時。此外,洪都拉斯又在此刻跟台灣斷交。這些「無獨有偶的巧合」,都抵消了「和平之旅」的效果(至少在台灣如此)。

(3)未來還會惡化  如何應對為上?

──宏觀形勢可見,中美摩擦加大,美國在台因素升級,近期還有新動向。過去,美國認為維持台海現狀最符合美國利益;但從俄烏形勢可見,美國只有在某程度上拖住這場戰爭,才能加快俄羅斯的內耗,引發「內燃」,危及俄國總統普京地位,一石二鳥。倘若成功,同樣策略可用於中國,引發兩岸之間有限度的軍事摩擦(非直接碰撞的戰爭或戰役),將會消耗中國的綜合國力。

──兩岸人民的感覺差距擴大,至少台灣新一代對大陸的感覺已不如前。雖然馬英九此行也帶領屬下基金會「大九學堂」的青年學子到大陸去,但實效如何?言人人殊。這類交流活動,也許可以吸引一批未來的台商,惟實在不能輕視年輕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眼前,再寄望香港成為兩岸之間的橋樑,看來已是奢望。更有甚者,兩岸對香港的定位也在改變。台灣擔心大陸會透過香港滲透台灣,這從港人申請到台灣的嚴謹程度可見;大陸也擔心一批港人移居台灣之後,台灣會變成另一個前哨基地。台灣和大陸的擔心,都是人之常情,但都不是普羅大眾願意看見和能夠避免的事。這才是令人百般無奈的地方。

──事到如今,我也欲語無言、難抑傷感,甚至有點悲從中來。可以預見,北京繼續「借藍打綠」的成效不大;怎樣爭取台灣年輕一代的認同,又是舉步維艱。我只能「三幅被」道盡民心(不知是否癡人說夢):兩岸須避免分歧擴大,更須慎防武力升級。馬英九如真的希望「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就要繼續推動他說過的「三不」主張,即「不統,不獨,不武(打仗)」。眼前,兩岸和台港之間雖然「傳書青鳥遞情難」,惟大眾仍然盼望「蝶來活了解語花」。彼此努力,耐心忍性,期待春光!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