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俄關係的歷史邏輯與戰略定位(文:孫興杰) (09:00)

早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事訪問俄羅斯,備受國際關注。訪問期間,中國領導人對中俄關係有諸多新提法,尤其在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提出「中俄關係發展到今天,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把中俄關係鞏固好、發展好,是中方基於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抉擇」。

從「歷史邏輯」和「戰略定位」兩個關鍵詞可見,中俄關係的內涵、結構及議題等諸多內容已發生變化。中俄關係的變化,既是世界格局變化的結果,也是其中的組成部分。

兩國友好  乃經歷風雨後的戰略抉擇

中俄關係的歷史邏輯在於,雙方互為最大鄰國,睦鄰友好是在經歷了歷史風雨之後做出的戰略抉擇。從不同歷史時段來看中俄關係,會有不一樣的觀察。普京總統在署名文章中認為,兩國是由數百年的睦鄰與合作傳統相連在一起的。這樣的判斷未必能引起共鳴,但冷戰結束後,中俄關係持續向好是不爭的事實。中俄之間的歷史經驗教訓,於上世紀80年代中蘇關係正常化時,鄧小平曾有清晰的總結和定論。

就歷史長時段而言,從17世紀俄羅斯帝國擴張到遠東地區,持續數百年時間,中俄關係是不對等的,俄國通過各種方式從中國取得巨大利益。冷戰結束以來的30多年時間,中俄關係實現了歷史性的轉型,在2001年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寫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這是中俄關係在比較長的歷史中得出的經驗和共識。

「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包含了中俄關係的風風雨雨,也是陸上大國超越傳統國家關係模式的嘗試。過去40年來,兩國關係整體保持平穩,「不結盟」意味着各自可以將對方視為外交優先方向,但不會失去外交自主權;可以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存在同盟之間的責任與義務。在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對中國存在疑慮。經過一年多時間,美國、北約及烏克蘭同時確認在烏國戰場沒有中國提供的武器。

「不結盟」是中俄關係的一條歷史經驗和原則,在今次雙方聯合聲明中進一步得到強調:中俄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這種超越,至少包含冷戰期間中蘇同盟關係,也包括現在美國及其軍事盟國的關係。「不結盟」不僅意味着雙方不存在同盟的義務,也意味雙方關係發展不會造成國際秩序的集團化和陣營化。

雙方「不對抗」  超越傳統陸上大國關係

從中俄關係的地緣現實而言,兩國互為最大鄰國,「不對抗」是中俄對傳統陸上大國關係的超越。從國際關係史來看,陸上為鄰的大國要建立穩定關係並不容易。作為最大陸上鄰國,中俄關係能夠做到「不對抗」,建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典範,意味着中俄在歐亞大陸東端形成了巨大的和平區,連同中亞地區建立起穩定的安全秩序。

就此而言,中俄關係超越了雙邊範疇,對於區域秩序及世界和平有重要意義。回顧歷史,近代二三百年來,歐亞大陸東半部分處於持續的裂變與重組之中,19世紀是英俄兩個帝國分別從陸地和海洋擴張,在中亞地區形成「大博弈」。21世紀前20年,美國在阿富汗打了20年戰爭,俄烏衝突的衝擊波也延伸到中亞和遠東地區。因此,穩定牢靠的中俄關係,的確是歐亞大陸東端的「中流砥柱」。在國際格局動盪變化之際,中俄戰略穩定與互信,至關重要。

中俄關係的歷史邏輯還在於,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鞏固好、發展好中俄關係,是中國基於自身根本歷史和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抉擇」。兩國關係「不針對第三方」,但中俄關係要為世界和平及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今次聯合聲明指出,雙方重申有必要綜合施策,與時俱進完善國際安全架構,賦予其更強的韌性。該架構的核心支柱之一,應是商定並恪守在當前歷史階段和平共處的原則及規定,將國與國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降至最低。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負有特殊責任,更應最大限度避免衝突。因此,國際秩序雖處於歷史性的大變局之中,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依然是中俄關係發展的基礎。

中俄元首會晤備受矚目,其中一個背景就是俄烏衝突。中國外長秦剛也認為,「此訪時機特殊、背景複雜、意涵豐富、成果豐碩」,是「全球地緣政治中影響深遠的大事」。

提醒俄國以對話談判解決衝突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中國的角色備受關注。美國和一些國家一直懷疑中國是否知曉俄羅斯的行動,以及是否會「援助」俄方等。但一年多以來,中國逐漸樹立了「勸和促談」的角色。在中俄元首聯合聲明中關於烏克蘭問題的部分,開篇即寫道「雙方認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必須得到遵守,國際法必須得到尊重」,這與中國發布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是一致的。換言之,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及國際法,是中國勸和促談的依據。

勸和促談,就要與各方保持交流和接觸。在此訪之前,中烏外長通話,烏克蘭表示重視中烏友好關係,希望同中國保持溝通;中俄元首會晤期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記者會上表示,已向中國提出成為一個合作伙伴的呼籲,邀請與中方對話。

就烏克蘭問題,今次中俄兩國深入交換意見,尤其指出「歷史上看,衝突最後都需要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這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是給俄羅斯的提醒。事實上,俄羅斯的學者也在研究俄烏衝突會以何種方式結束、將對俄羅斯帶來何種影響。歷史上的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都是以和談結束,對俄羅斯及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歷史邏輯,從來沒有遠去。無論對於發展中俄關係,還是對於中國推進大國外交,都是如此。清醒、審慎、智慧,大概是「歷史邏輯」的題中之義。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