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政策過程加速 還有空間做政策研究嗎?(文:林緻茵) (09:00)

幾個月前,筆者留意到一則有趣的招聘廣告:有政策局招聘「研究主任」一職,但其第一項工作內容,竟然與「媒體製作」相關。雖然該職位的其他工作也涉及「研究」,惟政策局對於「研究」的要求,到底只限於「資料蒐集」和「文獻綜述」等,還是專業的「政策研究」(policy research)呢?觀乎廣告對「研究主任」履歷的要求,以及把「媒體製作」置於當眼位置的寫法,申請人是否有具體的政策研究經驗,或許不是重點。

筆者的工作圈子裏,有一些從事政策研究的年輕人,每次聚會時,他們都會問這個專業還有沒有發揮的空間。行內朋友的問題,正涉及整個特區的治理與政策研究的關係:誰需要政策研究?為何要進行政策研究?如果社會有政策研究的需求,我們要建立一個怎樣的「生態圈」,才能夠令政策研究真正發揮作用?

誰需要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與政策過程(policy process)密不可分。政策過程可分為問題鑑別、議題設定、政策制訂、政策執行和政策檢討5個環節。本屆政府着重快速解決問題,加上防疫等措施特別講求迅速應變,政策過程比起以往更快,各局長在上任後短短幾個月就交出不少政策方案,亦強調要把方案盡快落實。

理論上,政策研究在政策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功能。在問題鑑別和議題設定的階段,政策研究的作用在於:對特定社會問題加以調查,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替選方案;在執行的階段,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是為了找出政策執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評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則用以判斷政策措施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社會效益。

行政主導下,行政機關在政策過程中掌握最大話語權。政府如何就政策展開內部研究,外界未必完全掌握;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政策過程壓縮了,社會能深入研究政策的時間就更短,而政府容納更多政策方案的空間也更小。過去幾屆政府會透過中央政策組(與後來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向學界和智庫提供一些公共政策研究的資源;但這些研究項目的選題,不少是由申請人主導,當中有多少是政府當前最關注的問題、這些分析和建議有幾多被採納了,很成疑問。

那麼議員又需要政策研究嗎?立法會議員的工作是審議政策而非制訂政策;就政策開展深入研究、提出替選方案等,並非他們主要的工作。有心有力的議員,也許會額外就一些議題做較深入的研究;惟一般情况下,議員懂得評論政策、有能力代表他們的選民就政策利弊提出意見,已經足夠。

可見,政府內外並非完全沒有政策研究的需求,但研究結果只在特定的時間和事件裏(例如選舉期間)才有用武之地,與政策過程亦沒有系統性的關連。

為何要做政策研究

在公共政策制訂的過程中,政策研究雖然不能代替政治決定,惟正確的決定仰賴充分的資訊,即所謂「知情的決定」(informed decision)。除了協助決策外,研究所包含的數據及結果,亦讓政府更有能力說服公眾;而基於研究結果的公共討論,亦有助於及早發現政策的潛在問題。

政府在推出政策前,或多或少會展開某種形式的調查研究,但這與建立一個完整的政策研究「生態圈」,仍有一定距離。例如,當局指關愛隊的概念是來自新加坡,惟新加坡的關愛隊是如何運作、為何新加坡的方法適合香港,並沒有公開的研究結果可尋。其次,這些研究應由誰來進行?公務員和一些短期合約人員是否從事研究(尤其長遠或創新性的研究)的最佳人選?政府以外,我們還有更多元的政策來源(sources of policy)嗎?

特首政策組日前正式成立,不少行內人視之為佳音,盼望它能帶動香港的政策研究。的確,政府對於政策研究的重視,以及基於政策環境轉變而對研究所產生的需求,是讓政策研究能夠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的第一步。

以政策研究發展成熟的美國為例,政府和政黨對於政策建議(policy advice)的需求,是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蕭條所引發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不過,在接近一個世紀前的時空裏,數據分析的條件仍然有限,各學科之間亦涇渭分明,對於跨學科的、講求實用的政策分析有所保留。當時的美國政府,亦未把政策研究與政府架構有系統地接合。為政府提供建議的專家學者,也未有一種「政策研究者」的自覺和身分認同。

直到1960年代,政策研究在美國才成為一種專業。政策程序始終是複雜的,需要「旋轉門」才能推動政府內外的人流、資訊流和資金流,以形成生態圈。反觀香港,在提升治理能力及政策環境轉變的背景下,特首政策組正好符合當前的施政需要;惟單靠一個政策組,亦不能把政策研究與政策過程有機地結合。

政策研究的「生態圈」

政策研究不代表會「拖慢」政策程序,問題是政府願意花幾多資源在政策研究上。在政策研究較盛行的地方,政策企業家(policy entrepreneur)時刻都有各種替代方案在手,當有合適的時機,他們就能提出可行方案。但要有一群隨時有「貨」在手的人,社會就要投入一定的資源,讓研究人員變得專業。

不少人誤以為政策研究是政黨輪替所催化的產物,但事實上,內地也有相當數目的智庫組織;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研究中心,在水資源政策等課題上處於領先地位,以「說好新加坡故事」。在今天的政治環境裏,「治理能力」並不止於傳統的公共行政能力,更要求政府組織社會資源。政府除了透過組織各界資源,以提供社會服務外,如何組織社會上各種政策研究資源,亦是走向良政善治的重要一步。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