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軟目標如何抗衡硬約束? 評內地疫情防控20條措施(文:鄭國漢) (09:0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11月10日召開會議,重申「動態清零」總方針不變,在當前疫情規模和傳播範圍可能繼續擴大的情况下,不能放鬆必要的防疫抗疫措施。會議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根據動態清零總方針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但防疫抗疫措施必須更科學精準,而且不容許「層層加碼」、「一刀切」等違背抗疫原意及不符合科學的做法,令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同時,為建立疫情防控屏障以減少重病和死亡,也要大力推進疫苗及藥物研發,提高疫苗和藥物的有效性及針對性,做好重點人群疫苗接種等工作。至於被隔離的民眾,必須為其做好各種生產生活所需產品的保障。

促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必有之義

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出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國務院及各省市自治區等應對新冠防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等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前一天政治局常委會批准的20條優化防控措施(以下簡稱「20條」,乃在第九版疫情防抗方案的基礎上優化)。把防疫抗疫具體措施提升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高度,不比尋常,可能是因為抗疫工作進入困境,或者對工作方向有重大不同意見,尤其是因為封城封區、大規模強檢這些重手法抗疫措施,嚴重打擊了國民經濟和民眾生活自由及尊嚴,引起部分民眾不滿,非最高權力機構來共同定調不可。

「20條」要求相關部門嚴格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避免擴大疫情範圍和延長疫情時間(第15條),這當然是清零政策的必有之義。

對密切接觸者(密接)、高風險區外溢者和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工作人員的隔離規定,「20條」決定不同程度的減辣,而且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第1至3條、第5條)。風險區分類從高、中、低3類減為高低兩類,在正常情况下有利於人性避險取其中的保守選擇,同時縮小風險區範圍,降低高風險區改為低風險區的門檻,還明令不得隨意擴大風險區範圍、延長高風險區解封時間 (第4條)、不得擴大核酸檢測範圍,及禁止一天多檢的不科學做法(第6條)。

對於學校和企業,「20條」禁止「隨意封校停課、停工停產、未經批准阻斷交通、隨意採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隨意停診等各類層層加碼行為」,還指令衛健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運輸部等各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行業系統的督促指導,加大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以起到對行業隨意加碼的震懾作用(第16條)。不過,沒有相應措施震懾地方官員的加碼行為。

對於學校,特別指出要整改「校園隨意封控、封控時間過長、長時間不開展線下教學、生活保障跟不上、師生員工家屬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問題」;還明言防控不力和過度防疫都是整治對象(第18條)。

對於企業,在「發生疫情期間,要全力保障物流通暢,不得擅自要求事關產業鏈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點企業停工停產」(第19條)。

對身處發生疫情地方的外地人員,假如不在高風險區,在「評估風險後允許其離開,避免發生滯留……目的地要增強大局意識,不得拒絕接受滯留人員返回,並按照要求落實好返回人員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碼管控」(第20條)。

對於被封控隔離者,加強對他們的服務,包括生活物資和病人所需藥物的保障;還明確規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拒診,保障居民治療、用藥等需求。做好封控隔離人員心理疏導」(第17條)。

入境方面,新措施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而且登機前的核酸檢測也減辣(第7條);同時明確入境人員核酸檢測Ct值陽性判定標準(第9條)。對一般入境者,將「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減辣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註),並且在入境人員第一入境點完成隔離後,禁止目的地重複隔離(第10條)。對重要入境商務人員、體育團組等,容許以「閉環泡泡」管理區形式開展相關業務和活動(第8條)。

能否煞停層層加碼  令人懷疑

綜觀以上防疫抗疫措施的調整、修正、鼓勵和禁止,除了明確給出隔離措施的最新規定(例如隔離時間、核酸檢測次數和時點、封區範圍和時間、閉環泡泡等)之外,其他都是提醒禁止實際執行措施的官員層層加碼,侵犯民眾正常生活的自由和尊嚴,甚至警告違反規定的官員。還有,規定為面臨困難的隔離者提供他們生活所需的物品藥品,及保障民眾就醫權利。

《通知》重申「20條」是在堅持既定防控方針和策略下,適應疫情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新特點而出台的優化措施,並非「躺平」或無序「放開」,這是完全正確的闡釋。

但對於新措施能否有效煞停防疫措施層層加碼,穩住經濟,保證民眾生活自由及尊嚴,還是令人懷疑的。理由很簡單,官員的抗疫關鍵表現指標,就是感染人數是否在短期內歸零。《通知》明言「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大規模疫情的底線」。所以,感染人數若有閃失就會丟官,是硬約束。相反,穩住經濟(「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保證民眾生活(「盡力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只是軟目標。軟目標如何與硬約束抗衡?情况簡直就是官員「寧左莫右」政治取態的翻版!

唯一方針動態清零  造成政策困境

而抗疫官員除了自身利益與民眾權利有衝突之外,更根本的困難是動態清零作為防控疫情唯一方針造成的政策困境:個別官員根本無法在民眾的經濟利益和正常生活自由及尊嚴這些方面,與新冠病毒造成的感染案例的另外方面之間,適當平衡。

以石家莊為例,在「20條」出台後兩天,當地負責官員在感染案例創高峰之際決定減辣,終止城市「靜默」狀態,時機是否適當,值得商榷。有些民眾在長期受到關於病毒的過分負面宣傳影響下,反而心生恐懼不敢外出,包括害怕萬一感染而受到鄰居和企業歧視;再加上不同政府部門的要求互相矛盾,造成混亂。所以官員很快就回頭加辣,而且在病例暴增的壓力下重新封城!這種進退失據的情况,相信石家莊不是孤例。

還有,被明確禁止加碼的措施,官員還是有不服從而過分抗疫的藉口。例如,第16條就有4個「隨意」。6月24日國務院出台的「九不准」更奇怪,其中有7條的寫法都是「不准隨意……」。試想,有哪個官員會承認他/她是隨意做不准做的事情?

「20條」較積極的部分,就是加強建設醫療資源(第11條)、加快提高疫苗接種率(第12條)、加快治療設備和中西藥物儲備(第13條),及加強對重點人群和脆弱人群的保護(第14條)。這些措施都有利於將來從感染清零方針,轉移至「廣種疫苗+強化醫治感染重病者能力」的新方針。

另外,除了以上這些必要的醫療資源,令民眾了解Omicron的真實禍害種類和程度,非常重要,既不能搞反智的恐嚇手段(例如受感染多恐怖、「長新冠」後遺症多嚴重),令民眾在恐懼下盲目支持和忍受清零政策的不理性措施,但同時亦不能說它完全無害,致民眾連針都不打,害己害人。

盼抗疫方針策略早日轉移

以醫治肺病和流行病著名的專家鍾南山院士(2020年獲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在一個最近網上流傳的視頻中,解釋Omicron的真實禍害種類和程度,對降低民眾非理性恐慌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位以中西醫治療流行病著名的專家張伯禮院士(2020年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最近也有一個訪談視頻在網上流傳,他說目前病毒傳染力增強,惟毒性溫和;他很懷疑現在還能否將此病毒消滅。

希望對付新冠病毒的方針策略早日轉移!

註:不過「後3」比「前3」要求更高

(作者按:此文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工作單位立場)

作者是嶺南大學校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