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台灣朝野政黨犯了同樣錯誤(文:冼翰宇) (09:00)

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落幕,選情正如事前所預估般的冷,「史上最冷選戰」的說法也不脛而走。據官方統計,6個直轄市長的投票率下探59.86%,為史上新低;其中全台人口居冠的新北市,投票率56.6%,也是歷屆最低。

雖說地方選舉對選民的號召力遠不及中央層級是常態,但此次選舉中,各黨派從初選、提名的混亂,乃至競選攻防的醜聞、抹黑,惡質的選風,恐怕才是讓選民敬而遠之的主因。

民進黨選戰策略令人費解

回顧4年前的地方選舉,22個縣市裏國民黨得15席,民進黨6席,無黨籍1席;今年選舉(扣除延後舉行的嘉義市),國民黨13席,民進黨5席,無黨籍2席,民眾黨1席。乍看之下地方版圖變化不大,但民進黨不止輸掉所有具指標意義的「激戰區」,原先執政的桃園、基隆與新竹也拱手讓人,是無以辯駁的重大挫敗,蔡英文亦因此辭去黨主席。

從大環境看,國民黨的縣市長候選人多數為尋求連任的執政者;反觀民進黨手握的數個縣市,都面臨屆滿換人的窘境。因此民進黨「先天上」已處於劣勢;然而「後天」令人費解的選戰策略,更大程度預示了結果。

人口僅45萬的新竹市,硬生生被拉高為此次選舉熱點。先有前市長林智堅被兩所大學認證論文抄襲並撤銷學位,雖然促使民進黨更換桃園市長選舉的提名人,卻仍執意帶着全黨與台大對撞;抄襲事件告一段落後,遂轉而挾全黨之力以負面選舉「追殺」民眾黨的高虹安。

柯文哲懷抱總統夢,人盡皆知;其同黨子弟兵高虹安能否拿下新竹市,當然攸關2024年挑戰大位的底氣。民進黨或想盡早重挫柯文哲,或想為前市長林智堅出一口氣,但不符比例原則的重手,卻適得其反抑制了欣賞沈慧虹(民進黨候選人)理性特質的選民投票意願。

民進黨似失去掌握輿情的敏銳

蔡英文此番強勢主導各地候選人提名,繞過傳統初選競爭,選前更頻頻喊出「票投某某某,就是票投蔡英文」,儼然把區區地方選舉上綱為政權保衛戰;選戰中後段更搬出「抗中保台」大旗,以為可複製中央層級選舉的成功經驗,卻忽略選民在地方選舉更在意候選人個人特質的事實和經驗法則。

最叫人感意外的是,民進黨似乎失去了過往對輿情掌握的敏銳度,對日本「台灣通」小笠原欣幸教授的選前預測(事後證明除了金門縣,其餘全數命中)嗤之以鼻是一例。筆者選前跟該黨部分人士私下會面時,亦不斷感受到他們對選情的樂觀,於是民進黨人對選舉結果的震驚程度遠大於多數選民。

兩黨視野局限於過去  選民難被感動

什麼樣的選民,選出什麼樣的政客。當政客的水準跟不上選民,消極投票乃無聲抗議及唾棄的展現。敗選後的檢討對政黨而言,最忌諱的就是在自省前,急着回過頭去檢討持反對意見者或消極不投票的流失選民。

選舉本應是對未來4年乃至8年的下注,而非對過去的檢測。這次九合一選舉,朝野都犯了同樣錯誤,把視野局限在過去,令選民難以被感動。國民黨的策略更像是過去的民進黨,選戰主軸只剩「下架對手」,絲毫不見願景藍圖。

2014年作為當時最大在野黨的民進黨,放棄在台北提名市長人選,轉而支持「最有希望」勝選的柯文哲,至今仍在自食惡果。2016年為了拉下艱困選區的國民黨立法委員候選人,推出「首都改革陣線」,台北8個選區,近半數與具藍營背景的候選人合作,最後落得裏外不是人。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選前喊出「下架民進黨」,黨內亦不乏黨員期盼與民眾黨合作,只怕最後被賣了還幫對方數錢。

根據台灣現行選制,兩年一次選舉已是日常,地方選舉過往亦被視為下屆大選的風向球,因此仍有不少人將本次選舉當成2024年大選前哨戰。然而自2018年起,選民思維逐漸將兩者脫鈎,儘管在中央層級選舉可能對國民黨不放心,但在地方選舉還是願意給予機會,一部分也是想以此牽制民進黨。因此也要提醒北京,別再像2018年般誤讀台灣民意。「抗中保台」在大選中還是主流民意,2024年背向此理念的人,恐怕仍難獲得多數選民青睞。

作者是台灣新聞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