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懂中國文化內涵 才能說好故事(文:林筱魯) (09:00)

近年本港文化界喜迎新氣象,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相繼建成開幕,使中央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給予香港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定位漸見雛形,為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作貢獻。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引起一輪熱潮,自是好事。友儕中不乏有心人希望能夠借助香港故宮館說好中國故事,故對其定位和策展內容期望極高,也頗多主觀願望。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上,設立故宮博物館作文化新地標,展示國家歷史瑰寶,實屬榮幸。惟坊間對展品的褒貶不一,有人質疑為何香港故宮館要在本年尾舉辦「列支敦士登皇室收藏展」,又質疑M+博物館展出的現代視覺藝術作品價值。

港故宮館須超越內地既存角色功能

藝術創作並無疆界,任何藝術家作品、國家的收藏品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品。藝術是主觀的,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是由收藏家、觀賞者所賦予。然而,公共博物館的定位行止,自必承擔更宏大長遠的文化承傳責任。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中央首次將香港的文化地位寫入國家規劃,就是對香港中西合璧文化特質的認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應當充分發揮「兩制」優勢,向國際展現中西薈萃、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色。深觀我國歷史,何嘗不是廣容四方則興,自閉一隅則竭?由是觀之,「兩制」的開放根節,正正源於「一國」的文化基因。

就推動文化建設的責任,香港故宮館一如香港整體,必須超越中國內地的既存角色與功能,方能發揮作用。文化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涵,香港需要協助國家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透過展覽及活動,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探索和對話,發揮融通南北東西的功能,秉持作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窗口的作用。

若只從「本國優先」甚至「本地優先」角度審視香港的文化建設功能,並不符合中國一直強調的世界觀,亦不符合香港和中國的文化發展利益。我們須知道:從命運與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寬廣博大的,處處都有合作機遇。

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而北京故宮建成亦已經逾600年,歷經200多次毁滅性的地震威脅仍能屹立不倒。其堅韌並不依靠釘裝牢固的鋼筋水泥;中國傳統建築的榫卯與斗拱結構,坐立磚石相疊的穩固台基上,柱礎與台基之間留有緩衝空間,榫卯凹凸咬合,斗拱承上接下,頂底契合,剛柔並濟,消弭震力,垂範天下。

說好中國和香港的故事,不能忘掉深厚的文化內涵。單憑香港故宮館、M+博物館等建設和「內向」的策展,既難以使故事完整,亦掩埋了固有的大國胸襟氣魄。既立足於中華文明的文化座基之上,只要懂得傳統建築的巧妙,不用一口釘,也足以撐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

香港須延續融和轉化韌力

文化藝術在觀賞層面,自必存在主觀好惡;但策展及教育和交流,則如編撰史籍,拿揑輕重之餘,總不能抹煞興替與起迭交鋒的事况。只要文化底氣充足,在全球都有「唐人街」的情况下,大家亦不需考究爭拗唐朝皇族李氏是胡人還是漢族。香港的文化建設,必須延續固存的融和力及轉化韌力,方能協助推動中華文明在未來歲月繼續照亮世界。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