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VR新聞 方興未艾(文:梁家權) (09:00)

蘋果公司剛舉行發布會,公布新一代智能手機,預計又會掀起換電話潮。當一般「果粉」們仍將目光聚焦在電話,該公司其實已積極部署進軍虛擬實境市場。大約一星期前,彭博報道蘋果公司已在多國為其準備生產的虛擬實境眼鏡申請商標,初步估計取名「Reality」。連同社交媒體公司facebook在去年底易名為Meta,一眾科網巨企似乎已瞄準發展「元宇宙」(metaverse)為其未來重要戰略部署。

VR的新聞應用

元宇宙的概念主要是利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下文簡稱VR)和擴張實境(augmented reality)等技術建立一個虛擬世界,讓用家置身與真實世界不一樣的環境。若技術發展成熟,令人相當憧憬它的商業潛能。不過,其實在「元宇宙」成為近期最炙手可熱的流行語之前,VR技術本身早在多年前已被廣泛討論和應用。

在新聞行業,過去10年,不少著名機構對發展VR新聞都表現得躍躍欲試。例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紐約時報》、英國的《衛報》和《經濟學人》,以及中東的半島電視台,都曾經實驗過VR新聞。不過這些實驗計劃很多都是曇花一現,未有累積到穩定受眾。另外,由於製作VR新聞的成本不菲,新聞機構亦未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註1)。時至今日,VR新聞的應用發展看來仍處於探索階段。

VR新聞對傳統新聞學的衝擊

雖則業界對發展VR新聞仍未見很大起色,但在新聞學界,有關VR新聞的學術研究卻持續增長。讀者如果在「Google學術搜尋」網頁輸入「virtual reality journalism」或「immersive journalism」等關鍵詞,很輕易就會找到大量近年發表的學術文章。從這些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VR新聞對傳統新聞學帶來什麼衝擊和反思。

首先,許多研究是圍繞着VR新聞對讀者所產生的影響。不少學者形容VR新聞為所謂的「同情製造器」(empathy machine),因為有別於傳統新聞(不論是文字新聞抑或電視新聞),VR新聞是透過讓讀者沉浸於仿真的新聞現場中(例如戰爭、災難),以第一身角度「親身」體驗新聞事件受害者的慘况,這容易令他們產生共鳴,以及與事件和當中的人物建立起情感關係(註2)。

如果說傳統新聞是做「說故事」(story-telling)的工作,那麼VR新聞就是讓讀者「活在故事中」(story-living),從而令他們更了解和關心時事。

然而VR新聞所產生的情感影響,某程度上與傳統新聞規範有點背道而馳。新聞學一直強調,記者做新聞時要抱持客觀、中立、抽離的態度,雖不至於事事冷眼旁觀,但也力求克制、避免煽情,好讓讀者理性認識和討論新聞事實。惟VR新聞的出現,卻正正是強調情感在新聞中的重要性。

另外,有學者擔心,當今世界充斥假新聞和仇恨資訊,若VR新聞被不當使用,就會淪為挑動仇恨意識的工具。記者如何拿揑分寸——即能夠適當誘導讀者的正向情感但又不至於煽情、如何確保讀者體驗事件而不遭受情感創傷——都考驗着他們的新聞功力。

此外亦有人關注,VR新聞會否挑戰到記者的專業義理。在傳統新聞學中,記者一向自詡為「把關人」(gatekeeper),以自己的新聞洞見,為讀者選取和過濾出最重要的資訊。但VR新聞所追求的,是將新聞事件現場全方位還原給讀者,在虛擬環境中,他們可以自由游走,不受記者的文字和鏡頭所局限。讀者的自主度提高,似乎意味記者的編採權力有所削弱。

不過,有學者透過對VR新聞記者的訪談研究,卻發現上述擔憂是言過其實(註3)。首先,雖然在VR新聞場景中,讀者可按自己興趣探索故事,但他們在故事中所經歷的路徑、人物場景,本質上都是記者按事實而重構和創作出來的。另外在很多時候,記者為防止讀者迷失在虛擬場景中,會特意將細節簡化,確保他們能掌握到新聞重點。這都說明了,記者身為把關人的重要性仍然存在。

本地情况  尚待發展

上述討論到許多VR新聞在外國的蓬勃發展,那麼香港情况又如何?業界方面,本地傳媒或許是受到技術和資源所限制,多年來普遍未有積極發展VR新聞。筆者較有印象的是,數年前《蘋果日報》曾隨報附送一套VR cardboard組件,配以該報的VR手機應用程式,向讀者推廣這新搞作。可是跟不少外國同儕一樣,這個活動都是無以為繼,而其他本地傳媒亦未見高調參與競爭。

與業界相比,本地學界卻有慢慢跟上科技發展步伐,紛紛在教學和研究上逐步加入VR元素。例如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和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近年都同時發展虛擬實境的教學和研究,後者更開設了主攻媒體設計與虛擬實境科技的學位課程,希望吸引鍾情於新媒體的年輕學子報讀。

隨着VR技術和裝備愈趨普及,可以寄望有關VR新聞的製作和教研活動,應該會有長足發展。這趨勢固然令人期待,但要強調一點的是,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不能忽略伴隨而來的新聞專業和道德問題。如何正當運用VR技術以增加新聞故事的吸引力和公信力,提升讀者知識水平,而不是讓技術被濫用為操控讀者情感、植入虛假信息的工具,是業界和學界需共同研究的課題。

註1:Watson, Z. (2017). VR for News: The New Reality?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註2:Kukkakorpi, M. & Pantti, M. (2021). A Sense of Place: VR Journalism and Emotional Engagement. Journalism Practice, 15(6), 785-802.

註3:Mabrook, R. (2021). Between Journalist Authorship and User Agency: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Objectivity in VR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22(2), 209-224.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