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簷前滴水不差分 不孝子養不孝人 ——從「跪茶示孝」看如何引導思考模式(文:劉銳紹) (09:00)

常言道「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不過,孝是常理,卻無恒態。敬茶奉禮可以是孝,但有時一舉手、一投足、一眼神、一個小心思,甚至沒有表達出來,也可以是孝的體現。孝,也沒有固定結果,一般都可以導人向善,但孝義之人可能教出負義之子。忽然記起陳寶珠、林家聲《長髮姑娘賊孝子》的歌詞:「簷前滴水不差分,不孝子養不孝人。奉勸世間兒女,要孝順雙親!」總之,一切在於盡力盡心,甚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皆可謂孝。

上面所說,只是「孝」的多個角度,皆因最近出現一個熱話題:向父母跪地奉茶是不是孝的體現?這沒有固定答案,我倒想由此引伸出一個思維模式的問題——怎樣引導思考「孝」,比為「孝」下一個定義更好。

(1)放下單一角度  各方均勿「諗多咗」

──這次事件引發的爭議,見於昨天《明報》A4版的列表,各位可自行參考。以其焦點(下跪)為例,贊同者認為「下跪禮儀在亞洲奉行,日常通俗文化仍可見,例如婚禮、宗教、拜師學藝」等。但在傳統概念和現實生活中,下跪也有其他含意,例如對逝世的先人表示哀悼,奴僕受罰亦會下跪,成了「罪人」而被迫的下跪更是屈辱。

所以,構想和處理事情之前,重視自己的角度固然無可厚非,但不宜把自己認同和強調的角度放到不可調整的位置,從而忽略、掩蓋以至否定了其他也有一定普遍性的角度。進一步說,不妨更多思考:怎樣減少爭議(尤其是可以預見的爭議)?怎樣避免不必要的連鎖反應以至漣漪效應?

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是:首先考慮不會引起新的矛盾和摩擦,下一步才想如何推行自己的想法和政策。這種思維模式產生的效果,與衝動甚至盲目的「不破不立」截然不同;尤其在當今社會思緒不寧、政治大氣候未平的狀態中,更需多點想到——單一角度易出事,多個角度助消災!

──上面提及的思維模式,擁有各種權力的人適宜常懷心間。國有國的權力,部門有部門的權力,企業有企業的權力,學校有學校的權力,家有家的權力;但一言以蔽之,權力須善用,而不是濫用。那麼怎樣才能善用權力?這就要重視大眾的、主流的理解和意願,多於個人的理解和意願了。

在這次「跪茶示孝」事件中,另一個爭議是學生奉茶時的旁白:「從今以後,我會好好孝順你,你話點就點啦。」校方解說:「設計活動的教師結婚不久,腦裏想着婚禮畫面。孩子絕不會因曾在活動說過這話便『千依百順』或『愚孝』。」我不會一概否定這種解說,因為這就是可以成立的單一角度。但關鍵是,這在客觀效果上帶出「個人角度掩蓋了主流角度」的漣漪和連鎖效應。眼前,市民大眾對「盲目服從、強權高壓」的擔心仍普遍存在,對「洗腦教育」的恐懼溢於言表;容或官方認為這是「情緒化的表現」,但確是眼前不可忽略的現象,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視而不見,否則只會把官方的思維模式帶到教育工作上去。

──必須指出的是,眼前的社會氣氛缺少兼容度,官方對此的推行力度不足,解結的行動和持續效果更需大力提高。所以,各方(而不是某一方)均需努力實踐鉅細無遺的兼容。兼容與唯唯諾諾的中庸不同,後者沒有自己的成熟和相對固定的看法,而是迎風擺柳地改變以至扭曲自己,背後起作用的就是血液裏的「趨利基因」(這倒是固定的)。兼容則有自己的見解,惟同時願意接納其他可以兼收並蓄的東西。

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要「諗多咗」(想得太多)。這次事件中的校方認為:批評者「可能『諗多咗』」,才會指摘「跪茶示孝」。不過校方又歸咎事件是「外間多對『福建』二字有所誤解或既定印象」,所以非議「不公平」。然則,這種反應又是否「諗多咗」呢?

我也告誡自己,努力不要「互相諗多咗」。所以,我不去想這次事件是否內地同類事件的翻版或抄襲——「跪地示孝」(還有子女為父母洗腳)的新聞和爭議,早在內地出現,意見紛陳之後就過去了。各位請勿以為我「諗多咗」,跟着你又「諗多咗」呀!

(2)教育離不開宏觀環境影響

──大家都說教育歸教育、政治歸政治,不要把政治帶到教育領域裏。話是這樣說,但社會的大環境卻令人感到事與願違。即使官方口裏這樣說,惟具體事情卻連官方自己都分不開,更難斬斷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聯想及思維模式。這是中外古今都面對的難題,但關鍵是想不想解決,以及如何解決?

舉例說,當各方均認為必須宣揚孝道的時候,人們又會想起近年來多少人移民離港,未能在港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困境。為人父母當然不大願意,但事實上又有很多父母願意兒孫一起到海外生活,避免日後難以逆料的事情;他們自己卻無限留戀,留港也留情,留影更留聲。這又是多麼難受的「(對子女)盡責卻不能盡孝」的折磨呢?更不用說像胡志偉(民主黨前主席,至今仍在獄中)那樣,奔父喪也受刁難的遭遇了。

──我不是只有哀嘆而沒有建議的,教育界人士仍要多想積極的辦法來教育下一代。對於「孝」的問題,可視乎學生年齡、年級而實施不同方法。低年級可多用合理的故事(《二十四孝》的「為母埋兒」當然不可取,但「扇枕溫衾」可古為今喻)。高小或以上,則可以多作思維模式訓練(當然視乎內容和程度),而不是單一角度的灌輸。對年級愈高的學生,更要聆聽他們的疑問(個別可能還有「怪異想法」,不排除是資優生),然後逐步互相接納、交流和引導。

──教育工作者莫忘3點:要培養出哪一類人才?用什麼方法培養?用什麼內容(教材和社會元素)培養?這些問題都不能在此開展了。大家明白,「簷前滴水不差分」,一種耕耘一種人;而大家都不想看見的,就是「不孝子養不孝人」。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