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人定勝AI—— 推動數碼轉型 切忌妄自菲薄(文:黃偉豪) (09:00)

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每個組織——包括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均面對「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挑戰,要積極研究如何善用科技來提升表現和能力。由於這個題目的重要性,筆者近日獲清華大學邀請,為其高級公共管理碩士課程(EMPA)以數碼時代下的管治為題來教學。雖然EMPA學費已遠較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為低,但收費仍然不菲;為避免有錢才可吸收知識的現象出現,決定將其中一些精華內容陸續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促進交流。

第一個想介紹的題目便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AI,它可說是在眾多現時炙手可熱的科技中,最被誤解的一項。例如很多人仍不知道人類比人工智能仍然聰明很多,《經濟學人》亦報道(註1),現有在坊間對AI科技的想像只是一場「炒作」(hype);一個愈來愈流行的推測是AI研究將由今天暢旺的「AI夏季」(AI summer),慢慢步入較為冷清的「AI秋天」(AI autumn)。諷刺的是,雖然很多人對AI的認識依然片面,但不少人包括港人近日成為AI訓練員(AI trainer),自己卻完全不知情。

數碼轉型必須打破錯誤迷思

以上種種詭異和矛盾情况,正是很多機構包括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在善用科技推動「數碼轉型」上必須克服的挑戰。要成功轉型,最大困難和阻力通常並非科技本身,而是人和組織自己,當中包括必須打破錯誤的理解和迷思。其中一個決策者和管理人常犯的錯誤,就是認為「數碼轉型」就是用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去取代人類;真正的事實是,人的智慧仍遠高於AI,所以要成功利用AI推動數碼轉型,必先了解現實情况,明白「人定勝AI」,人類切忌妄自菲薄。

「AI已聰明過人類」,仍只是荷李活科幻電影橋段。當社交媒體和平台成為了假新聞(fake news)溫牀的時候,荷李活電影可以說是造成對AI能力的誤解和過分高估的罪魁禍首。在不少全球賣座的荷李活電影中,遠至《未來戰士》、近至《變形金剛》等,觀眾均看到情感與人類無異但能力又遠勝人類的機械人存在。惟返回現實世界,AI能力仍遠較人類為低,只能夠在僅追求有程式可依的計算優化(optimization)工作上,比人類優勝。

從以上角度出發,AI這個名字,有「智能」這個字眼,很容易使人產生超越現有科技能力和局限的幻想。正如「電腦」的英文只是「computer」,中文直譯應是「計算機」,與它本身的性質和功能更貼切,而不會使人幻想「電腦」也如「人腦」,有計算之外的更多更高層次功能。

處理「隱性知識」  人腦仍勝AI

電腦不及人腦、人工智能仍未接近人類智能的重要原因,是AI仍未能有效處理「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的學習和吸收。「隱性知識」這個概念,主要由英國已故科學家Michael Polanyi提出(註2)。要明白何謂隱性知識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先理解其相對概念「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顯性知識」是指有明顯規律可依,而可以被輕易「程式化」(codified),因而可交由電腦執行,建立人工智能的知識。簡單易明的例子包括邏輯和數學,因而如圍棋等完全有規則可仍;而能夠將每一步透過計算而優化的遊戲,便成為了AI稱霸的領域,由Google DeepMind開發的圍棋AI AlphaGo更是天下無敵手。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和有用的知識,很多時都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剛剛相反,隱性知識是不能被程式化,不能被歸納成可計算的具體規則和定律,而是需透過經驗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建立和吸收,而且內容和意義可以是視乎不同情境(context)而千變萬化。

其中一個最佳例子,當然是人類的感情和愛。笑是不是代表高興?但人往往是苦中作樂,善於收藏自己。哭又是否代表悲傷?惟人又往往會喜極而泣。何謂真愛,亦是隱性知識的經典例子,完全難倒AI。將最好的物質生活給予另一個人,例如買最貴的求婚戒指,是否就代表真愛?若是的話,即窮人無真愛?

隱性知識是重要但又沒有常規可循,只能靠經驗累積,不斷透過人與人的互動才能建立和傳播。當然,有人可能質疑以上所提的「何謂真愛」,在科技應用上只屬較冷門和極端的情况,不影響AI發展。但現實上卻並不是——即使如無人車(self-driving car)面對的簡單情境,目標只是要順利完成行程,避免意外發生,也跟隱性知識息息相關。如前所提及,很多港人近日成為了AI訓練員,事緣在網上登記領取政府消費券的時候,均要通過一個「你是否機械人」的測試。這其實是嘗試幫助AI建立隱性知識的訓練,即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特別是改善無人車的技術,明白路上每一件物件是什麼。

即使是一名行人或同一類物件,都有不同形態大小,這也是隱性知識,非由方程式可以決定。這亦是為何無人車等看似簡單的AI技術,遲遲仍未能實現的原因。早前因脫歐,英國缺乏大量貨櫃車司機而導致物資短缺;若無人車科技已成熟,早已在這黃金時機引入了。

人與AI的再分工

在AI科技下要開展「數碼轉型」,其實是人和AI的再分工,把較低層次例如繁複和沉悶的計算工作交給AI,而用人負責更高智慧例如需要創意的工作。因此,AI取代人類是假議題;如何用AI提升人類表現,使我們終可集中處理屬於我們長處所在的更高層次工作,才是意義所在。最近上映的電影《壯志凌雲:獨行俠》中,有軍官提到無人機優於傳統戰機,是它完全遵守指令;但其實能夠根據不同情况而決定應否遵循指令,才是人類智慧最寶貴之處。

註1:Cross, T. (11 Jun 2020). An understanding of AI's limitations is starting to sink in. The Economist.

註2: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Routledge.

作者是中文大學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課程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