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團結社會 李家超須克服觀感上障礙(文:吳漢華) (09:00)

團結社會是中央對特首一項要求。要達成目標,特首不單須團結具監察、撥款、立法權的立法會,更重要的是須得到廣大市民支持。因泛民採取抗拒策略,董建華、曾蔭權做不到團結;梁振英的鷹派作風,使裂縫擴大。2017年林鄭月娥上任後刻意向溫和泛民示好,奈何泛民在被激進人士騎劫下,並不領情。她硬推《逃犯條例》修訂,把撕裂推至極點,最終兩面不討好,成為黃營及深藍人士的攻擊對象。

會否忽略無選票的「老闆」?

李家超其中一個競選口號是「我和我們  同開新篇」,「團結共同解困」是他政綱中四大核心政策之一。在立法會新組合下,他要得到立法會支持,看來問題不大;但要得到廣大市民尤其是泛民支持者的支持,他要克服幾項先天的、至少是觀感上的障礙。

第一,正如林太曾說,特首有兩個「老闆」:中央政府和香港市民。李先生因中央祝福而當選,他是否會因此而忽略那些在選舉中無票的老闆?

第二,在多元社會,政府政策不可能每一項都是大多數人同意為最好的方案。政府應在不同意見中,尋找一個顧及小眾、而絕大多數市民未必同意但可以接受的妥協。李先生出身警察的背景,使人想到他是否會有忠奸分明、非黑即白的思維,因而不肯尋求妥協,而以公權去使市民「硬啃」一些「最佳」方案?

第三,當立法會90個議員中只有一個屬民主派,政府提交的建議會否偏幫建制派,最後要「硬啃」的都是非建制派的市民?

他在競選時和當選後一些言論,令人對其團結社會的決心,難以寄予厚望。

李先生當選後,有記者問:當國內跟香港的利益不同時,怎樣處理?他的回應是香港繁榮安定,符合國家和香港的共同利益。話雖如此,但對怎樣達至安定繁榮,國內和香港有不同看法。國內對「安定」要求的安全系數很高,付出的代價是人權自由較少;回歸後很多港人擔心的,甚至導致社會撕裂的,正正是特區政府會把國內的人權、自由、法治標準移植到香港。况且,這些標準會使香港難以吸引和挽留人才,因而不利繁榮。

新聞資訊自由問題  不能置之不理

另有記者問李家超先生會否捍衛新聞自由,他回答謂新聞自由久已存在,不用捍衛。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2022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在180個國家及地方中,排名148位,跟2021年比較,暴跌68位。香港新聞自由客觀地是否真正大倒退,大家看看《明報》觀點版的免責聲明便可以心裏有數。

資訊自由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縱使以上所說的排名可能只是觀感問題,但候任特首不能置之不理,就算是一句門面的「竭盡所能去維護《基本法》賦予的自由」,給市民的印象,總好過對問題視而不見。

李家超先生另一句競選口號是「以結果為目標」。對一個警察來說,工作所需要的結果可能很清楚;但作為特首,事務涉及整個香港的發展,不單須決定以什麼結果為目標,更要知道為什麼需要這結果,及如何達至這結果。不詳細研究這些問題便一心一意去追求一個預設的結果,最終可能達到一個弄巧反拙的「次優化目標」(sub-optimisation)。例如,萬一李先生太着意去團結建制派的支持者,會因厚此薄彼而失去其他人的信任,最終結果跟「團結社會」背道而馳。

3件事考驗能否團結社會

聽其言之餘,更要觀其行。有幾件事可能在李先生上任不久,便會考驗他能否團結社會。

第一,如果不幸新冠疫情反彈,是否推行全民強檢?第五波時深藍人士認為既然內地做得到,香港也應該做。特首和香港專家不同意,有民調反映近一半市民對全民強檢有憂慮。惟深藍人士和內地民間把事情提升至政治層面,認為特區政府跟隨西方國家的「躺平」、「與病毒共存」,特首似乎因受壓而改變主意;後來,參考了內地專家梁萬年教授的意見後,決定暫時不做。上海的經驗顯示這決定是正確的。但,萬一倡議者將來舊事重提,李先生會怎樣決定?如果他決定做,會用什麼論述去爭取市民合作?

第二,先與內地還是與外國免檢疫通關?香港處於夾縫中,如果先與外國免檢疫通關,香港不大可能符合內地「動態清零」、「外防輸入」所定出的要求。現在,看不到國家何時才會改變「動態清零」這政策。李先生說他上任後首要爭取與內地通關,如果他爭取到的條件,是可以容許同時或盡快跟外國通關的話,將大大提升市民對他的信任。否則,他須至少向市民解說,因何先與內地通關對香港的裨益,大於保護香港作為亞太運輸樞紐的地位。

第三,藍營人士對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的不滿,特區政府作何取態?這不滿看來是針對段校長2019年接見學生後寫的一封公開信,該信要求政府徹查學生對警務人員的投訴。不滿者(包括幾個代表警務人員的組織)認為他偏袒犯事的學生,而對執法的警察不公。早前中大校董會在3名立法會代表反對下,通過延續段校長的任期。有團體要求特首褫奪段校長職務,亦有人暗示此事將影響將來立法會處理中大的撥款申請。

其實段校長曾表態支持《港區國安法》,屬建制中人。批評者如果平心靜氣、易地而處地去看那封信,會得到一個不同的解讀。這件事的結果,可以反映李先生能否抗衡部分建制派人士的不合理要求、能否不受他與警察的關係影響其判斷力。

在「團結社會」一事上,李先生會以什麼結果為目標?如何定出及達成這結果?我們應客觀地看他將來的表現,避免製造自我應驗預言。

作者是退休公務員、香港大學法律學博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