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旅業應追求什麼「結果」? 須棄「暴發式」發展(文:陳智遠) (09:00)

城市之間的旅遊業競爭是殘酷的,但不少人尚未意識到,我們現時已處於關鍵時刻,而且形勢並不樂觀。

現在香港正面對雙重挑戰:既要爭取盡快通關重新迎接遊客,也要爭取迎接遊客之前,走出過去暴起暴落、消耗城市的旅遊業生態,洗心革面轉向永續發展的策略與軌道,而不是反過來製造社會矛盾及影響市民生活質素。

這不單止牽涉數十萬人的生計,更關乎能否把旅遊業發展放在更宏觀的戰略格局,讓旅遊業提升城市地位及文化軟實力,而不是反過來成為拖累。我們過去不斷錯失變革時機,而時間是不等人的,今天的(再)不作為,只會進一步削弱香港文化競爭力。

重新迎接遊客方面,當我們被第五波疫情折騰的時候,不少「與病毒共存」的旅遊城市已重新開放給旅客,航班復飛,旅業復蘇正式啟動。過去數月,香港為了「動態清零」付出極大的社會及經濟代價,可惜病毒始終清零不了;再加上隔離、航班熔斷機制等措施,重啟旅業的先機早被別人佔了。

追求可持續並受管控的增長

反思旅業永續發展,我們也毫無寸進。新冠肺炎固然顛覆了世界,但若以「半杯水滿」的心態觀之,這次疫情其實是一個難得讓旅遊業脫胎換骨、變革提升的良機。

可惜,第五波疫情折射出來的,是香港處理危機的能力也備受質疑,而業界亦未見尋找出路及突破的意志。形勢比人強,困在清零的死胡同,旅遊同業只能「吊鹽水式」存活,生存已成問題,難免只可聚焦眼前困境,所有關於旅遊業存在已久的結構性問題及「深層次矛盾」,也只能繼續擱在一邊。

可以預見到有朝一日真的通了關、旅遊業重啟,相信我們也只會走回舊路(說白一點是繼續「食老本」),白白錯過另一次變革機會。

假若「以結果為目標」是未來施政方針,我們需要問的是:套到旅遊業上,我們應追求怎麼樣的「結果」?

以往香港的「旅遊業規劃」其實相當被動,基本上由業界與市場主導,城市只是被動地配合;而所追求的「結果」,往往只着眼當前盈利,爭取更多旅客來港、更高的旅客消費,成為了旅遊業發展的絕對目標。

這種被動式發展,着眼短期利益,也令城市只能隨波逐流,被動地提供旅遊資源,直至地方消磨殆盡(即「被玩爛」)。旅遊業暴起暴落,以最短時間達至飽和,結果當旺時處處迫爆、人來人往,卻無法提升地方的價值,經營不出讓人流連忘返、持續到來的理由。

被動地迎合旅遊市場、盲目追求旅客數目、超出城市承受能力、犧牲市民生活質素,已經是過時的「結果」。香港要成為偉大的旅遊城市,不能再放任過往「暴發式」發展,而是要追求一種可持續並受管控的增長:盈利重要,但前提是與城市建立互好共贏關係,並以令城市更宜居及提升其文化地位為目標。

發揚文化、自然優勢 吸引「對的遊客」

最起碼,我們要對整體旅遊資源有更通盤掌握:哪些地方必須維持原貌?哪些地方可適度開發?哪些社區生態及文化體驗必須極力保護?哪些地區項目需要扶持及創新?

核心之處在於深刻明白自己的歷史、文化與自然優勢,努力經營及保護自己無可取代的吸引之處,並鼓勵文化創新,將這些優勢發揚光大,然後聚焦吸引「對的遊客」,讓他們持續到來,而不止是走馬看花、快來快往。要在現今激烈的旅遊業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就是應有的視野與格局。

盡快制定永續旅遊發展策略

主動地規劃旅遊業,需要政府及政策介入。如無意外,下屆政府將會增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這固然值得觀望,尤其是在克服以往旅遊業規劃中政出多門、缺乏協調的問題;但就如汽車組件重新搭配讓引擎更暢順,也要找到對的行車方向才有用,否則又只是走冤枉路。

架構重組之外,同樣關鍵是盡快制定一套永續旅遊的發展策略,並需要一個特定專案工作小組,具備相關文化視野,持續地進行文化旅遊資源普查、成功案例研究,敢於在地方開展永續旅遊實驗項目(例如像在日本及台灣推行的「地方創生」方案),催生旅遊創新,亦會在現時繁複的監管規例中搜尋空間拆牆鬆綁(如民宿、墟市、保育古蹟、街頭表演及藝術、鄉郊活化等)。

這些變革刻不容緩,因為時間真的不等人。

作者是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